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遥感的台州市海啸脆弱性评估

发布时间:2018-02-26 12:27

  本文关键词: 遥感 海啸 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出处:《海洋学报》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遥感技术由于具有强大的对地观测能力,因而在灾害评估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ASTER GDEM高程数据,NPP/VIIRS灯光数据和LANDSAT卫星影像3种遥感数据对台州市海啸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主要从暴露性,敏感性和恢复能力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暴露性主要分析了离岸距离因子;敏感性除了考虑到高程、坡度和海岸形状等自然地理因子外,同时也兼顾了社会经济因子;恢复能力主要由土地利用进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敏感性四因子的权重值。最后将脆弱性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脆弱性分析结果显示,台州市沿海研究区域中,78.1%的区域属于低脆弱性,5.9%区域是稍微脆弱,5.4%属于中等脆弱,8.8%是稍高脆弱性,还有1.8%属于高脆弱性区域。脆弱性偏高的地区大多位于近岸6km内,高程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该脆弱性分析方法可推广到全国其他县市区域的海啸风险评估工作中,为政府海啸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Abstract]: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disaster assessment because of its strong Earth observation capabili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he vulnerability of Taizhou tsunami was evaluated by using ASTER GDEM elevation data, NPP / VIIRS lighting data and LANDSAT satellite images. Sensitivity and resilience were studied in three aspects: exposure mainly analyzed offshore distance factors, sensitivity took into account not only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elevation, slope and coastal shape, but also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The resilience is mainly analyzed by land use. The weights of the four sensitive factor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inally, the vulnerability is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high, high, medium, low and low. The results of vulnerability analysis show that, In Taizhou coastal research area, 78.1% of the areas belong to low vulnerability area, 5.9% are slightly fragile, 5.4% belong to moderate vulnerability and 8.8% belong to high vulnerability area, and 1.8% belong to high vulnerability area. Most of the areas with high vulnerability are located within 6 km near the shore. The vulnerability analysis metho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tsunami risk assessment in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s tsunami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ork.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075)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201405026)
【分类号】:P731.25;P71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毛献忠;祝倩;Wei Yong;;浙江沿海潜在区域地震海啸风险分析[J];海洋学报;2015年03期

2 温燕林;赵文舟;李伟;薛艳;于海英;;日本南海海槽发生罕遇地震情况下我国华东沿海的海啸危险性研究[J];地震学报;2014年04期

3 高义;王辉;王培涛;孙晓宇;吕婷婷;;基于人口普查与多源夜间灯光数据的海岸带人口空间化分析[J];资源科学;2013年12期

4 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范婷婷;侯京明;;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越洋传播及对中国影响的数值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9期

5 郭彩玲;王晓峰;;中国东部海域发生海啸的可能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1期

6 王锋,刘昌森,章振铨;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J];中国地震;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京明;高义;王君成;范婷婷;闪迪;王宗辰;;基于遥感的台州市海啸脆弱性评估[J];海洋学报;2016年08期

2 赵利利;孟芬;马才学;;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03期

3 刘明皓;安广文;李超;;基于动态邻域思想的ACO-CA城市动态模拟——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年03期

4 温燕林;于海英;朱艾斓;宋治平;李春峰;;设定琉球海沟发生罕遇地震评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啸风险[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5 王培涛;于福江;原野;闪迪;赵联大;;海底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对近场海啸数值预报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3期

6 袁春光;王义刚;黄惠明;陈橙;陈大可;;Propagation Mechanisms of Incident Tsunami Wave in Jiangsu Coastal Area,Caused by Eastern Japan Earthquake on March 11,2011[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16年01期

7 刘同木;林冠英;黄哠寰;;基于Envirtech海啸预警浮标的改进研究[J];珠江水运;2016年03期

8 黄鸿健;王芳;解学通;;基于灯光遥感数据的广东省20年城市化进程研究[J];城市学刊;2016年01期

9 黄鸿健;王芳;解学通;;基于灯光遥感数据的广东省城市化进程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15年06期

10 王钊;杨山;刘帅宾;;基于DMSP/OLS数据的江苏省城镇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侯京明;;温州瓯江口浅滩地区越洋海啸影响评估计算[J];海洋预报;2013年04期

2 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范婷婷;侯京明;;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越洋传播及对中国影响的数值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9期

3 李林燕;毛献忠;;深圳海域潮汐海啸波耦合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3期

4 刘双庆;朱元清;梁明剑;董非非;;冲绳海槽地区地震潜在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研究[J];地震学报;2012年03期

5 王培涛;于福江;赵联大;刘秋兴;;越洋海啸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2期

6 于福江;王培涛;赵联大;原野;;2010年智利地震海啸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沿海的影响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7 于福江;原野;赵联大;王培涛;;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海啸对我国影响分析[J];科学通报;2011年03期

8 李春峰;苏新;姜涛;Ujiie K;Fabbri O;Yamaguchi A;Chester F M;Kimura G;;日本南海海槽俯冲增生楔前缘的构造变形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9 潘文亮;王盛安;蔡树群;;南海潜在海啸灾害的模拟[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6期

10 温燕林;朱元清;宋治平;薛艳;刘双庆;董非非;;东海海域潜在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英;三大环节应对海啸[J];中国减灾;2005年01期

2 顾林生 ,小林佳子;日本海啸应急管理机制与经验教训[J];城市与减灾;2005年02期

3 郭迅;海啸破坏特点与工程防御方法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1期

4 雷源轼;我国古代的海啸[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5年04期

5 邓佛崇;;海啸救人英雄女童被应邀访问联合国的启迪[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5期

6 于彤;;上海会发生海啸吗[J];民防苑;2006年06期

7 李宏博;;海啸:海洋的怒涛[J];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05期

8 王振东;;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漫话海啸[J];力学与实践;2011年02期

9 George Pararas-Carayannis;张亮;;海啸对人类社会的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2年01期

10 李南;李湘洲;;痛定思痛话海啸[J];党员干部之友;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戴正贤;陈静;;浅谈海啸[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2 周立佳;刘晓光;;海啸及其对航海的影响探析[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3 梁忠;苏轼鹏;;从印度洋海啸看我国海啸预警体系建设的紧迫性[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4 李林燕;毛献忠;;南海海啸反问题预报模式[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5 景惠敏;张怀;石耀霖;;南中国海沿岸港口海啸灾害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王昂生;;从世纪海啸大灾难纵论中国安全减灾应急体系[A];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景惠敏;张怀;石耀霖;;中国东南沿海潜在海啸灾害分布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婷;邵明明;范垂仁;;突发洪水绝境生存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建东;海啸 中国准备好了吗?[N];中国海洋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蔡岩红;我国应对海啸尚存多种不足[N];法制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余建斌;海啸预警,还有不少空白区[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吴月辉;海啸来了,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杨璇 王君策 通讯员 贺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海啸预警反应能力[N];中国海洋报;2011年

6 武卫政;我国已建立海啸预警系统[N];人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田小明;我国成功举行首次海啸演习[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夏欣;进一步落实海啸预警应急预案[N];中国海洋报;2007年

9 杨威;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对海啸的预警和监测[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记者 钱秀丽;我国成功举行海啸预警演习[N];中国海洋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君成;基于海啸浮标的海啸数值预报技术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2 李林燕;南海海啸非线性反问题预报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肖圣超;基于波动方程时空解耦显式算法的快速海啸传播数值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彭利;沿海建筑物地震和海啸灾害风险分析与保险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程威;基于COMCOT的海啸可视化仿真与避难疏散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张弛;渤海海域天文潮预报及海啸、寒潮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7 景旭斌;核电站防波堤抗海啸漂浮物冲击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38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538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9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