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北部陆架坡折带潮流和低频流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6 22:02

  本文选题:南海北部 切入点:潮流 出处:《海洋与湖沼》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旋转谱分析、调和分析和低通滤波的方法,对1987年8月至1988年1月南海北部东沙附近陆架坡折带处定点海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定常余流、潮流和低频流的特征。各观测层次定常余流基本为西向流,垂向呈现较强的正压性。潮流以日分潮和半日分潮为主,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全日潮流椭圆长轴普遍大于半日潮流,冬季K1分潮振幅在近底层明显增大,海流在中间层存在明显的惯性振荡。从能量角度分析,剩余流占海流总能量比例较大,定常余流能量主要存在于沿岸线方向,而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能量主要由潮流和剩余流构成。低频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1988年1月呈现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形态。冬季海表面风应力与次表层低频流有较强的相关性。结合OFES(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模拟结果,利用动量平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动量方程中各项对低频流的贡献以及1988年1月次表层出现北向流的动力机制。冬季低频流具有较强的地转流特征,垂向分布受海水层化影响;东北风松弛和反气旋涡的联合作用是次表层出现偏北向流动的主要原因。
[Abstract]:Using the rotating spectrum analysis, harmonic analysis method and low pass filtering, from August 1987 to January 1988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east sand near the shelf break zone at the point of current observation data analysis, to study the regional unsteady characteristic of tidal and residual current, low frequency current. The observed level of steady flow for more than west to flow. The vertical positive pressure. Strong trend in the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clockwise rotation, diurnal trend of the major axis of the ellipse i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semidiurnal tidal current, winter K1 tidal amplitude in the near bottom layer increases obviously and the current existence of inertial oscillation obviously in the middle lay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remaining flow accounted for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otal energy current, constant residual current energy mainly exis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oast line, which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horeline direction of energy is mainly composed of tidal current and residual current. The low frequency current is of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is obvious, January 1988 Clockwise form. Winter sea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subsurface flow frequency.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OFES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the method of momentum balance analysis on the momentum equation of the low frequency current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January 1988 appeared on the surface of north to the power flow mechanism winter. Low frequency flow has strong geostrophic flow characteristics, vertical distribution by seawater layer effect;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northeast wind relaxation and anticyclonic eddies are appeared on the surface of north to the flow of the main reasons.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6005号,41430963号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5M582133号
【分类号】:P7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2 仇德忠,杨天鸿,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J];热带海洋;1984年04期

3 赵泉鸿,汪品先,张清兰;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5期

4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冯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5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1993年03期

6 陈绍谋,古森昌,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张春增;南海北部沉积物元素分布的统计分析[J];热带海洋;1983年02期

7 陈特固;冬季南海北部海(气)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汛期雨量关系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5年01期

8 李子江,何悦强;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处理[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9 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试验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10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6 刘鸿;栾锡武;;南海北部磁静区成因及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高金耀;张涛;谭勇华;刘俊;汪俊;;南海北部洋陆分界与重、磁异常分布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俊峰;;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在三分量磁测资料中的反映[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林长松;高金耀;王冠荣;叶芳;谭勇华;;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物理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2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5 通讯员 李洁尉 徐海 容英光;建设开放型海上观测共享平台[N];广东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丁扬;南海北部环流和陆架陷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6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善武;基于变系数KdV-type理论模型的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李友开;内孤立波反射与相互作用实验及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于博;南海北部内孤立波能量和水体输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5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张R,

本文编号:1576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576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