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数据的天津沿岸风暴潮特性分析
本文选题:天津 切入点:风暴潮 出处:《海洋科学进展》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1950-2014年65a间的107次对天津滨海区域及附近有显著影响的风暴潮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天津沿岸风暴潮的特性,结果表明天津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风暴潮灾的可能,并且8、10和11月是风暴潮灾发生的高峰期。分别利用1950-1979年年最高潮位和1980-2012年年最高潮位计算天津沿海风暴潮重现期潮位值,发现后者所计算的潮位值明显高于前者,不仅表明天津沿海风暴潮高潮位有升高的趋势,也说明了天津沿海潮情发生了变化;用1950-2012年塘沽验潮站年最高潮位,采用耿贝尔分布,考虑了特大值的影响,确定了考证重现期为400a,得到的重现期潮位值能够很好地拟合塘沽验潮站年最高潮位的经验累积频率点;对1950-2012年年极值潮位进行了沉降量校正,计算的重现期潮位值明显增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of 107 storm surg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Tianjin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1950-201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rm surges along Tianjin coast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orm surges may occur all year round in Tianjin. In addition, the peak of storm surge occurred in 8 / 10 and November, respectively. The peak tide level in the period 1950-1979 and 1980-2012 was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idal level calculated by the latter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It not only indicates that the high tide level of storm surge in Tianjin coastal area is rising, but also shows that the tidal regime has changed along the coast of Tianjin, and using the Geng Bell distribution, the influence of extraordinarily large value is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using the highest tide level in Tanggu tidal station from 1950 to 2012.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recurrence period is 400 a, and the tide level value of the recurrence period can well fit the empirical cumulative frequency point of the highest annual tide level in Tanggu tidal station, and the annual maximum tide level of 1950-2012 is corrected, and the calculated tidal level value of the recurrence period is obviously increased.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海水生态环境数据驱动模型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NCET-12-0406)
【分类号】:P73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喜年;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J];海洋预报;2001年03期
2 王喜年;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 第四讲 风暴潮预报技术(1)[J];海洋预报;2001年04期
3 冯利华;风暴潮等级和灾情的定量表示法[J];海洋科学;2002年01期
4 王喜年;风暴潮预报知识讲座 第七讲 风暴潮风险分析与计算[J];海洋预报;2002年04期
5 王喜年;关于温带风暴潮[J];海洋预报;2005年S1期
6 刘清容;于建生;韩笑;;风暴潮研究综述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风;2009年12期
7 谢丽;张振克;;近20年中国沿海风暴潮强度、时空分布与灾害损失[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8 李阔;李国胜;;风暴潮风险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6期
9 张华庆;张桂平;孙熙平;;风暴潮浪与深水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水道港口;2012年05期
10 杨晓君;;天津沿海风暴潮预警的减灾成效[J];城市与减灾;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延廷;王以娇;;风暴潮的预警与减灾对策[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徐汉兴;顾明杰;;关于台风风暴潮特征的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3 谭亚;张君伦;王莹辉;;福建省沿海风暴潮特性及其预报[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谭亚;张君伦;王莹辉;;福建省沿海风暴潮特性及其预报[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杨晓君;磊磊;吕江津;何群英;王颖;;对一次渤海风暴潮过程数值模拟检验[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王志力;陆永军;左利钦;;瓯江河口风暴潮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张晓慧;盛春雁;邵滋和;;青岛沿海风暴潮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明月;周连科;边清河;;沧州沿海风暴潮气候统计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沈岳峰;;滨海新区风暴潮与渤海沿岸诸站增水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学萍;武强;;烟台风暴潮分析与预报预警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东霖;专家解析缅甸大灾缘由 强调应重视风暴潮预警[N];中国海洋报;2008年
2 王中建;风暴潮搅动全球的灾害[N];中国海洋报;2013年
3 周润健;天津滨海新区全面启动风暴潮预报系统[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马高飞邋通讯员 盛春岩;山东沿海风暴潮预报添“模式”[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牛健存;河北省沿海风暴潮预报技术通过国家鉴定[N];河北日报;2006年
6 ;我国风暴潮的监测与预报[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加强防御风暴潮工作[N];中国水利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一玲 实习记者 王秋蓉;“‘桑美’不会引发特大风暴潮”[N];中国海洋报;2006年
9 徐彬;风暴潮:中国频繁遭遇的海洋灾害[N];南方周末;2005年
10 记者 苏涛;风暴潮预报显威力[N];中国海洋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森栋;海洋环境中结构基础冲刷防护措施及预警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张晨;流—流耦合效应对南海北部风暴潮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付庆军;渤海湾温带风暴潮数值计算模式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4 徐亚男;风暴潮与波浪耦合数值预报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冯兴如;重点区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与灾害评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卢美;浙江海岸台风风暴潮漫堤风险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纪芳;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洋动力灾害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赵鹏;渤海寒潮风暴潮增水风险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郑立松;风暴潮—天文潮—波浪耦合模型及其在杭州湾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周亚飞;台风风暴潮风险评价及应急交通疏散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操;广西北部湾风暴潮的数值模拟[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2 谢洋;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增水和波浪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殷锴;风暴潮作用下横门东出海航道泥沙冲淤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吴亚楠;山东沿海台风暴潮数值模拟与统计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付元冲;长江口沿海地区温带风暴潮预报模式的建立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永玲;海浪与风暴潮相互作用对风暴潮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刘青青;台风暴潮分级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叶天波;辽宁红沿河核电厂可能最大风暴潮的估算[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冯秀丽;摄动法在风暴潮研究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铖;风暴潮预报系统升级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7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59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