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盐水排海对渤海湾盐度分布的影响预测
本文选题:渤海湾 切入点:海水淡化 出处:《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MIKE21模型进行浓海水排放对渤海湾海水盐度分布影响的研究,分别以天津大港和河北黄骅两地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所排放的浓海水量为输入条件,模拟预测了渤海湾不同潮期和工程规模浓海水排放的扩散状况。结果显示,浓海水的稀释扩散受潮流的影响较大,总体来讲小潮低潮时排海的浓海水稀释扩散效果最差,大潮低潮和小潮高潮时次之,大潮高潮时扩散效果最好;建设10×10~4t/d以下的海水淡化工程浓海水排海对周围海区的盐度影响不显著,建设50×10~4t/d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时,小潮低潮时盐度升高波及面积最大,高于背景值1.5 PSU的面积为31 km~2,最远离岸距离为6.74 km,所以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的选址、浓海水排海方式均要进行合理规划、选择,尽可能降低其对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
[Abstract]:The MIKE21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ed seawater discharge on the salinity distribution in Bohai Bay. The amount of concentrated seawater discharged from the desalination project of Tianjin Dagang and Hebei Huanghua is taken as the input condi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lution and diffusion of concentrated seawater in Bohai Bay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tidal current, and the dilution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concentrated seawater at low tide is the worst. When the high tide is low tide and the low tide is the second, the diffusion effect is the best at the spring tide climax, the desalination project below 10 脳 10 ~ (4) t / d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alinity of the surrounding sea area, and when the large-scale seawater desalination project above 50 脳 10 ~ (4) t / d is constructed, At low tide, the salinity-rising sweep area is the largest, the area above the background value of 1. 5 PSU is 31kmm2, and the farthest offshore distance is 6.74km. so the site selection and desalination mode of large-scale seawater desalination project should be reasonably planned and selected. Minimize it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基金】:海洋局业务化项目(YWH-2012-22)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5026,201505027)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K-JBYWF-2010-G21)
【分类号】:X145;P73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拂坤;刘淑静;阮国岭;;基于MIKE21的渤海湾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海盐度场分布研究[J];海洋通报;2014年04期
2 吴伦宇;郭佩芳;侍茂崇;吕忻;;高盐水排放扩散的三维高分辨率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赵骞;陈伟斌;张淑芳;顾卫;;渤海海冰淡化对海水盐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2期
4 李易;;浓盐水对锦州湾海域的影响预测[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秀芝;张拂坤;邱金泉;刘淑静;王静;张雨山;;浓盐水排海对渤海湾盐度分布的影响预测[J];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3期
2 蔡月圆;费学宁;苑宏英;姜远光;苏润西;;浓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4期
3 李澜涛;刘成玉;顾卫;许映军;陶军;;渤海海冰淡化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J];海洋通报;2012年01期
4 吴伦宇;郭佩芳;侍茂崇;吕忻;;高盐水排放扩散的三维高分辨率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史培军;顾卫;王静爱;王小彬;刘小京;李凭力;;海冰资源淡化研究与利用技术开发[J];资源科学;2010年03期
6 孙健;李伟;王红莉;陶建华;;海水淡化厂外排浓盐水输移扩散数值模拟预测[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3期
7 黄逸君;陈全震;曾江宁;江志兵;;海水淡化排放的高盐废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学研究;2009年03期
8 王晓萌;刘学海;梁生康;石晓勇;;海水淡化排海浓盐水对胶州湾盐度分布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1期
9 张宁;苏营营;苏华;邓莉萍;李丽丽;杨沛珊;王新亭;朱校斌;;海水淡化中浓海水的综合利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8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浩;戴明新;彭士涛;许文珊;;渤海湾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的估算[J];海洋通报;2011年04期
2 李娜;叶闵;;基于MIKE21的三峡库区涪陵段排污口COD扩散特征模拟及对下游水质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张舒羽;黄世昌;韩海骞;;浙江苍南电厂冷却水温排放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研究;2009年03期
4 黄逸君;陈全震;曾江宁;江志兵;;海水淡化排放的高盐废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学研究;2009年03期
5 王晓萌;刘学海;梁生康;石晓勇;;海水淡化排海浓盐水对胶州湾盐度分布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1期
6 武雅洁;梅宁;梁丙臣;;高浓热盐水在胶州湾潮流作用下的输移扩散规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赵骞;陈伟斌;张淑芳;顾卫;;渤海海冰淡化对海水盐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2期
8 许映军;顾卫;陈伟斌;徐学仁;张国明;史培军;李宁;崔维佳;;重力法海冰固态自脱盐的姿态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1期
9 许映军;李宁;顾卫;史培军;崔维佳;;控温法海冰冻融固态脱盐技术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易;;浓盐水对锦州湾海域的影响预测[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靖;;风对磨刀门水道盐度分布影响的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08年04期
2 范中亚;葛建忠;丁平兴;潘灵芝;;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对北槽盐度分布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3 肖晖,蔡淑惠;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度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88年03期
4 林奋强,胡建宇,张学斌,陈照章,张彩云,梁红星,洪建胜;台湾海峡南部1997年8月温度、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5 杨治华;;浅谈近几年台州市沿海海域盐度分布[J];农业与技术;2013年06期
6 董礼先,苏纪兰;象山港盐度分布和水体混合I.盐度分布和环流结构[J];海洋与湖沼;2000年02期
7 杨莉玲;朱志夏;王运洪;徐峰峻;;波浪对理想河口盐度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8 侯伟芬;俞存根;陈小庆;;舟山渔场盐度分布特征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9 叶小凡;王宇东;沈尧峰;;灰鳖洋海域冬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和水体混合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7年06期
10 浦泳修;夏季东海30°N断面的盐度分布类型[J];东海海洋;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力壮;长江口北支中束窄对周边水域泥沙和盐度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刚;辽河口盐度分布及潮区界、潮流界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13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1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