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强冷空气过程的风速阵性特征
本文选题:海洋气象学 切入点:南海北部 出处:《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南海北部塔基单站单层强冷空气入侵过程的三维风速记录进行小波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一次强冷空气过程,风水平速度和垂向速度的三维相干特征,得到相干结构的生成周期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强冷空气入侵过程中,主要阵风扰动相干结构有两类,一是持续时间较短(约1min),发生周期2~10 min之间的不连续相干结构;二是持续时间与发生周期几乎相等的连续相干结构,其持续时间和周期在1~13 min之间.连续相干结构要比非连续相干结构能量大、分布广、周期变化多.后者在冷锋南侵强风对流天气影响下,扰动作用大,混合加剧,相干结构充分发展,表现出连续的相干结构特征.相干结构的生成及能量分布与阵风风速有密切的关系,阵风风速越大相干结构越活跃.冷锋南侵时,阵风扰动与垂向通量传输呈同向锁相关系,是下沉气流传输的主要扰动因素.风间歇期(小风),有上升气流,主要是西北风动量的脉动下传,感热上传,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风向转为强冷北风阵风,下沉气流加剧.
[Abstract]: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 of wind velocity records of a single station single layer strong cold air intrus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h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strong cold air process, wind horizontal velocity and vertical velocity in the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studied. The generation period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herent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coherent structures in strong cold air intrusion. One is the discontinuous coherent structure with a short duration (about 1 min) and a period of 2 ~ 10 min. The second is the continuous coherent structure with almost equal duration and generation period, whose duration and period are between 1 ~ 13 min. The energy of continuous coherent structur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non-continuous coherent stru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is wider than that of non-continuous coherent struc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d front and strong wind convection, the latter has a large disturbance, the mixing intensifies, and the coherent structure is fully developed. The forma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of coherent struc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ust wind speed. The larger the gust wind speed, the more active the coherent structure is. When the cold front invades southward, the gust disturbance and vertical flux transfer are in the same phase locked relation. It is the main disturbance factor of downdraft flow transmission. (small wind, there is updraft, mainly pulsation of northwest wind momentum, indu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the arrival of strong cold air, the wind direction turns to strong cold north wind gusts, and the sinking airflow intensifies.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基金】:国家“973”资助项目(2015CB452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5025)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2 张金标;南海北部花水母目一新科新属新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2期
3 杨国峰,滕成业,邓创旦;南海北部台湾浅滩一带浮游动物数学模型的初探[J];生态学报;1982年02期
4 仇德忠,杨天鸿,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J];热带海洋;1984年04期
5 赵泉鸿,汪品先,张清兰;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5期
6 林晓能;南海北部偏北大风的分析预报[J];海洋预报;1989年02期
7 阎志广;;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植物及其分布[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8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冯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9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1993年03期
10 段威武;南海北部第三系研究新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梁钢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丁扬;南海北部环流和陆架陷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6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任佳宇;东海与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赵卫;南海北部早期破裂阶段沉积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友开;内孤立波反射与相互作用实验及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于博;南海北部内孤立波能量和水体输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吴兴;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岩分布的重磁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9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10 张R,
本文编号:1615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1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