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分析——来自浙江东部沿海石浦群沉积岩的证据
本文选题:早白垩世 切入点:石浦 出处:《地质论评》2017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中生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发生了由EW向构造朝NE向构造的变化(舒良树,2004,2012)。至早白垩世,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基本完成,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堆积了巨厚的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火山碎屑岩(邢光福,2008,2009)。针对这一重要的构造演化,众多的学者在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和中国东南部的大地构
[Abstract]:In the Mesozoic, the transition from Tethys tectonic domain to paleo-Pacific tectonic domain and from EW to NE-trending structure took place in East Asia (Shuliangshu 2004 / 2012 / 2). By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tonic domain was basically completed. Strong magma-volcanic activity occurred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extremely thick granite and widely distributed pyroclastic rocks (Xing Guangfuyu 2008 / 2009). In view of this important tectonic evolution, the time of tectonic domain transition was observed by many scholars. Subduction mechanism of Pacific plate and geotectonic IN southeast China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沉积与成藏分室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天然气地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472099) 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和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04002-001)的成果
【分类号】:P7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宝军;漆家福;刘阳;曹爱锋;;渤南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2 蔡嵩;夏斌;蔡州荣;;南海中部西区新生代构造演化规律与盆地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探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1期
3 谢庆道;东海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5期
4 李乃胜;黄海三大盆地的构造演化[J];海洋与湖沼;1995年04期
5 A.Mauffret,张纪,邬庆良;根据新的地震资料推论北第勒尼安海的构造演化[J];海洋石油;2000年03期
6 ;IODP 349(南海构造演化)航次开始召集船上科学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年01期
7 ;IODP 349(南海构造演化)航次开始召集船上科学家[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8 A.Mauffret,张纪,邬庆良;根据新的地震资料推论北第勒尼安海的构造演化(续)[J];海洋石油;2000年04期
9 李双林;;西北欧海域及邻区构造单元与构造演化[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12期
10 姚伯初;;南海南部地区的新生代构造演化[J];南海地质研究;199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普志;;东海地热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的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健;高金耀;吴招才;汪俊;;南海东北部主要断裂的构造演化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张亮;栾锡武;;南海断裂系统与构造演化模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蔡东升;罗毓晖;武文来;李家康;姚长华;;渤海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的新认识[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5 闫义;;华南沿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矿物热年代学记录[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进民;;南海地质构造演化的若干问题[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7 丁巍伟;陈汉林;杨树锋;;南海海盆的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蜀颖;南海玳瑁海山与相邻陆域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学斌;古南海与南海海盆的构造演化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熊莉娟;原特提斯北界西段构造演化与拼合方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9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2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