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特征及其成因
本文选题:构造样式 切入点:构造演化 出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6年05期
【摘要】: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Abstract]:In the latest geological geophysical data as the foundation, analyzed th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style of North Eastern the Yellow Sea basin depression, summarized the sedimentary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astern depression fracture F1, F2 fault for controlling fau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llowed by F9, F10 at the same time, F11, F8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 to identify the stretching, twisting, extrusion, reverse tectonic style;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s, the sedimentary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depression is divided into Middle Jurassic initial rifting stage, expanding in Late Jurassic Early Cretaceous faulted period, fault depression period, early the late Cretaceous Eocene Oligocene tectonic inversion stage, strong rifting stage, late Oligocene Miocene early tectonic inversion period, Miocene quaternary regional subsidence period.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reference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Jurassic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In the escape and block extension on the initial study area; Late Jurassic subduction resulted in crustal thinning, eastern depression continued fault depression; Early Cretaceous, Isawa Nagasaki due to plate movement behavior changes to the Tanlu fault sinistral strike slip, in regional sinistral and with heat sinking and research zone fault depression; Late Cretaceous, plate is subducting to inversion and continued until the Eocene of eastern depression; Oligocene, turn to the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zone, retreat and India Eurasia collision, resulting in a dextral Tanlu fault zone, the study area in the right spin transtensional faulted background; the end of Oligocene due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rate enhanced, an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 Eurasia with the remote effect of inhibition, the study area occurred again tectonic inversion; Quaternary Miocene, due to lithospheric thermal decay occurs regional subsidence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100)
【分类号】:P7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后金;梁世荣;陈强;;北黄海盆地褶皱分布与成因类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6期
2 龚建明;曹志敏;陈建文;卢振权;梁杰;蔡峰;吴必豪;闫桂京;;北黄海西部海底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2期
3 张辉;石晓勇;张传松;王丽莎;;北黄海营养盐结构及限制作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吕翠兰;鲍献文;吴德星;陈学恩;于华明;;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盐度变化的年代际及年际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5 王婧婧;;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碳通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北方环境;2011年10期
6 陈希祥;苏北黄海古岸漂木的发现[J];海洋科学;1985年02期
7 董方,刘素美,张经;北黄海与渤海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8 田振兴,张训华,薛荣俊;北黄海盆地区域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02期
9 史华明;王丽莎;石晓勇;;北黄海溶解无机氮组成、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李文勇;王后金;白志琳;王嘹亮;陈玲;黄家坚;;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研究新进展[J];南海地质研究;2005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安春;李艳;黄朋;王伟;;北黄海沉积矿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意义[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白志琳;刘振湖;王嘹亮;陈玲;李文勇;;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勘查成果简介[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李文勇;王嘹亮;白志琳;陈玲;;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残留盆地还是叠合盆地?[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张丽莉;郝天珧;黄晓霞;黄松;秦静欣;涂广红;赵百民;;北黄海盆地烃渗漏蚀变带“磁亮点”的识别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何将启;袁万明;李刚;;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的北黄海盆地热演化研究[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振湖;高红芳;胡小强;白志琳;陈玲;;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前景[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刘振湖;高红芳;胡小强;白志琳;陈玲;;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前景[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蔡峰;陈建文;孙萍;龚建明;;北黄海盆地油气化探方法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马军 通讯员 徐雪梅;“北黄海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项目再次扬帆起航[N];中国海洋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陶晋;丹东庄河将携手提升北黄海开放层次[N];丹东日报;2011年
3 记者 石朕;以科学规划为指导 实现北黄海开发开放新突破[N];大连日报;2013年
4 记者 狄文君;庄河:像抓北黄海开发一样抓文化建设[N];辽宁日报;2010年
5 辽宁省庄河市人民政府市长 孙明;抢抓战略机遇 做大做强庄河 昂起北黄海开发开放的龙头[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艳;北黄海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程鹏;北黄海细颗粒物质的沉积特征与输运过程[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应坤;黄东海典型泥质区岩心现代沉积特征分析与对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盛桂云;北黄海和青岛近海的二氧化碳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陈岩;北黄海和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吕翠兰;渤海和北黄海盐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环流结构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彭溶;应用脂类化合物研究北黄海沉积物有机碳的埋藏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王桂芝;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特征与成因探讨[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7 王园香;渤海和北黄海冬春季大风动力机制及中尺度特征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田振兴;北黄海盆地断裂特征及其深部构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郭朝;秋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_2分布及其控制机制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孙同美;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_2控制因素及海气界面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9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5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