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春季可预报性障碍”及其误差增长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8 07:06

  本文选题:/超强El 切入点:Ni泺o事件 出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09期


【摘要】:基于一个中等复杂程度模式(ICM)集合预报系统(EPS)产生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预报产品,从误差增长的角度探讨了2015/16超强El Ni泺o事件的"春季可预报性障碍"(SPB)问题.通过分析集合预报成员预报误差的增长倾向,发现了2015/16 El Ni泺o事件的预报误差增长呈现显著的季节依赖性,且在春/夏季具有最大增长率,表明ICM-EPS对2015/16 El Ni泺o事件的预报发生了明显的SPB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上述SPB现象不是由ICM初始场的不确定性引起,而是由其模式误差导致,而ICM-EPS集合预报成员的平均滤掉了部分模式误差的影响,减弱了SPB现象,从而使得2015/16 El Ni泺o事件的预报产生较小的预报误差.通过探讨由海温方程的倾向误差表征的模式误差,该研究揭示了导致SPB现象发生的倾向误差的主要空间特征,并阐明了ICM-EPS低估2015/16El Ni泺o事件强度的原因.此外,本文也揭示了导致显著SPB现象,尤其是导致最大预报误差的SSTA倾向误差的结构特征.该倾向误差的SSTA分量具有赤道中东太平洋负异常,西太平洋正异常的纬向偶极子结构,与Duan等提出的最敏感非线性强迫奇异向量(NFSV)-倾向误差高度相似,从而表明NFSV-型倾向误差也存在于实际的El Ni泺o预报中.该研究也探讨了其他超强El Ni泺o事件,如1982/83和1997/98事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因此,如果利用NFSV-型倾向误差校正ICM模式误差,ICM-EPS可大大提高超强El Ni泺o事件的预报技巧.
[Abstract]:Based o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 prediction product produced by an ICM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 (EPS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Spring predictability obstacle" of 2015 / 16 super-strong El Ni Roo event is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rror growth. By analyzing the increasing tendency of forecast error of ensemble forecast memb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error growth of the 2015 / 16 El Ni Roo event is seasonally dependent and has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in spring / summer, indicating that the ICM-EPS forecast of the 2015 / 16 El Ni Luo event has a significant SPB phenomenon. The SPB phenomenon mentioned above is not caus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itial ICM field, but by the model error. The average of the members of the ICM-EPS ensemble predictor filters out the effect of partial model errors and weakens the SPB phenomenon. Therefore, the prediction error of the 2015 / 16 El Ni Roo event is smaller. By discussing the model error represented by the tendency error of the SST equat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mai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ndency error that leads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SPB phenomenon. The reason why ICM-EPS underestimated the intensity of the 2015/16El Ni Luo event is explained.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reveals the significant SPB phenomenon. In particula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STA inclination error, which leads to the maximum prediction error, have the SSTA component of the equatorial Middle Pacific negative anomaly and the zonal dipole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positive anomaly. It is similar to the most sensitive nonlinear forced singular vector proposed by Duan et a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FSV-type inclination error also exists in the actual El Ni Luoo prediction. The other super El Ni Loro event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For example, the 1982 / 83 and 1997 / 98 events have obtained similar results. Therefore, if the ICM model error is corrected by NFSV- type tendency error, ICM-EP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rediction technique of super El Ni Luo event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230420、41525017) 国家公益气象行业专向项目(编号:GYHY201306018)资助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丑纪范;;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性[J];气象科技进展;2011年02期

2 Tim Palmer;吕越华;;对天气的不可预报性的看法[J];气象科技;1990年05期

3 章基嘉;;关于浑沌现象的可预报性问题[J];气象科技;1992年04期

4 赵彦,郭裕福,袁重光,李旭;短期气候数值预测可预报性问题[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S1期

5 薛德强,奚秀芬,王栋成;月尺度降水可预报性的实验研究[J];山东气象;2000年03期

6 卞建春,杨培才;关于大气过程可预报性问题的一些讨论[J];高原气象;2003年04期

7 范晓青,李维京,张培群;模式大气月尺度可预报性的对比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8 李建平;丁瑞强;;混沌系统单变量可预报性研究[J];大气科学;2009年03期

9 丁瑞强;李建平;;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在大气可预报性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9年02期

10 丁瑞强;李建平;;天气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J];气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鸿兴;蔡秀华;吴永萍;;大气的不可预报性[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2 穆穆;王家城;;非线性全局及局部最优扰动和第一类可预报性[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杨修群;;季节平均气候的潜在可预报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牛瑾琪;曹鸿兴;牛保山;;基于界壳理论对天气可预报性的探索[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5 严小冬;金建德;雷云;严华生;;前期500hPa高度场与贵州降水可预报性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丁瑞强;李建平;;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及可预报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穆穆;;可预报性研究中的一类动力学问题(英文)[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谭季青;何歆;于京燕;;区域降水的实际可预报性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延江;邵长亮;郭鸿鸣;燕成玉;吴杰;;渤海西岸区初春“3次”雷雨落区预报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付宗钰;孙秀忠;郭金兰;贺峗;;20111202北京初雪预报难点及其可预报性初探[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丁继武邋刘晓林 实习记者 崔洁;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计划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丁继武;气候系统的混沌性质和可预报性[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晓文;基于THORPEX计划的天气可预报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邢雯;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预测: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可预报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黄昌兴;气候模式的误差及其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丁瑞强;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与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徐辉;Zebiak-Cane ENSO预报模式的可预报性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杨德剑;亚洲夏季风季节可预报性的表征和评估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唐晓晖;热带海洋海温变率预报及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启芬;土壤湿度年际异常对气候潜在可预报性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孙树鹏;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的提取及其可预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赵晓川;中国月、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估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谭晓伟;观测系统影响试验与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刘景鹏;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月尺度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6 张磊;非线性优化方法在大气运动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翟丹华;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王小萍;对T213L31模式实际可预报性的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陈中峗;基于副高活动的T213模式在东亚地区的实际可预报性诊断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孟佳佳;基于统计方法的SST年际和年代际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675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675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9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