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本文选题:全球变化 切入点:硫循环 出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及应对领域的关键研究主题之一,分析了全球变化过程中海洋储碳需要解决的4大前沿科学问题、需要重点开展的4项海洋储碳研究以及未来可能的突破点.
[Abstract]:The response of ocean carbon storage mechanism and regional carbon-nitrogen-sulfur cycle coupling to global change is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global change and respon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leading scientific problems of ocean carbon storag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change.Four marine carbon storage studies need to be focused on and possible breakthrough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编号:2016YFA0601100)资助
【分类号】:P7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CAO Jian;Bin WANG;Baoqiang XIANG;Juan LI;WU Tianjie;Xiouhua FU;WU Liguang;MIN Jinzhong;;Major Modes of Short-Term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ewly Developed NUIST Earth System Model(NESM)[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5年05期
2 谢树成;殷鸿福;;地球生物学前沿:进展与问题[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3 包庆;林鹏飞;周天军;刘屹岷;俞永强;吴国雄;何编;何杰;李立娟;李剑东;李阳春;刘海龙;乔方利;宋振亚;王斌;王军;王鹏飞;王晓聪;王在志;吴波;吴统文;徐永福;于海洋;赵伟;郑伟鹏;周林炯;;The 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 Spectral Version 2: FGOALS-s2[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XIE ShuCheng;CHEN JianFang;WANG FengPing;XUN LuYing;TANG Kai;ZHAI WeiDong;LIU JiHua;MA WenTao;;Mechanisms of carbon storage and the coupled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 in regional sea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7年05期
2 Meirong WANG;Jun WANG;Anmin DUAN;;Propagation and Mechanisms of the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over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J];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2017年02期
3 谢树成;陈建芳;王风平;荀鲁盈;汤凯;翟卫东;刘纪化;马文涛;;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03期
4 CAO Ning;REN Bao-Hua;ZHENG Jian-Qiu;XU Di;;Evaluation of the surface heat budget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in two versions of FGOALS[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6年05期
5 YU Yi;LIU Hailong;LAN Jian;;The influence of explicit tidal forcing in a climate ocean circulation model[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6年09期
6 谢树成;刘邓;邱轩;黄咸雨;Thomas J.ALGEO;;微生物与地质温压的一些等效地质作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08期
7 曹剑;吴立广;;末次盛冰期冰盖对全球季风活动的非对称性影响[J];气象科学;2016年04期
8 朱清照;闻新宇;;中国CMIP5模式对未来北极海冰的模拟偏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04期
9 李可群;;原生生物物种分歧时间和主要演化关系的定量计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10 LUAN Yi-Hua;YU Yong-Qiang;ZHENG Wei-Peng;;Heat budget analysis in three typical warm periods simulated by FGOALS-s2[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WANG FengPing;LU ShuLin;ORCUTT Beth N;XIE Wei;CHEN Ying;XIAO Xiang;EDWARDS Katrina J;;Discovering the roles of subsurface microorganisms: Progress and future of deep biosphere investigat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Z1期
2 林鹏飞;俞永强;刘海龙;;Long-term Stability and Oceanic Mean State Simulated by the Coupled Model FGOALS-s2[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3年01期
3 罗攀;彭平安;吕厚远;郑卓;王旭;;表土长链正构烷烃CPI值的纬向变化:CPI作为气候干旱程度替代指标的证据[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11期
4 李剑东;孙治安;刘屹岷;李江南;王维强;吴国雄;;A Study on Sulfat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Using LASG-IAP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2年06期
5 李阳春;徐永福;;Uptake and Storage of Anthropogenic CO_2 in the Pacific Ocean Estimated Using Two Modeling Approache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2年04期
6 杨静;包庆;王晓聪;周天军;;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SAMIL Coupled and Un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2年03期
7 谢树成;杨欢;罗根明;黄咸雨;刘邓;王永标;龚一鸣;徐冉;;地质微生物功能群: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J];科学通报;2012年01期
8 连宾;袁道先;刘再华;;岩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岩溶作用影响的认识[J];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9 周浩达;胡建芳;明荔莉;彭平安;张干;;150年来若尔盖泥炭沉积支链四醚膜类脂及古环境重建[J];科学通报;2011年21期
10 殷鸿福;谢树成;颜佳新;胡超涌;黄俊华;腾格尔;郄文昆;邱轩;;海相碳酸盐烃源岩评价的地球生物学方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少麟,任海;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简介[J];生态学报;2001年08期
2 张绪良;全球变化研究综述[J];高师理科学刊;2002年04期
3 陈宜瑜,陈泮勤,葛全胜,张雪芹;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4 林海;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5 张丕远;全球变化研究:一门综合学科发展的历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01期
6 ;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性贡献[J];中国岩溶;2004年02期
7 葛全胜,陈泮勤,方修琦,林海,叶谦;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中美全球变化与循环研究中心成立[J];水利科技;2008年01期
9 王金平;;旨在减缓全球变化的海洋地球工程有可能加速气候变暖[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10 本刊编辑部;;万钢: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的协调集成研究已迫在眉睫[J];创新科技;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邹其嘉;;全球变化和地球物理环境[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李文华;;全球变化与全球化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4 任振球;;融合中西两种科学思想全面应对全球变化后果[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爱军;;海岸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及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申丹娜;;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数据共享政策的启示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任美锷;;全球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周广胜;施丹平;李从先;白莉萍;许振柱;石瑞香;王玉辉;周莉;;全球变化对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蒋丽;马略耕;侯文娟;郭继勋;;松嫩草地碳、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姚冠荣;高全洲;;河流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游雪晴;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家战略体系[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付洪军;宣讲全球变化应对之策[N];珠海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刘蔚如;我校成立全球变化研究院[N];新清华;2010年
4 记者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亟需加强[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王硕;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声音指日可待[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高博;全球变化研究中心首批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3年
7 记者 李大庆;我“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获联合国奖项[N];科技日报;2014年
8 潘俊杰;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危害[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记者 罗晖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滕艳邋夏鹏;要从地质尺度研究全球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凤臻;全球变化下松辽平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小晖;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闫军辉;全球变化区域适应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冬;全球变化下秦岭东西部响应程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道卫;面向全球变化的月基对地观测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谨菲;商洛市全球变化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2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1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