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雾总体特点及其对中红外辐射能量衰减的分析
本文选题:海雾 切入点:尺度参数 出处:《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8期
【摘要】:在对我国不同纬度海雾观测资料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海雾微物理结构的拟合分布模型,归纳了我国海雾的总体特点。标定了最常见海雾的尺度参数,并根据红外辐射在海雾中的散射与吸收特性,定量分析了不同海雾的消光系数,根据米氏散射定律定量计算了中红外波段下海面平流雾的散射衰减度,并据此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吻合性较好。根据米氏理论,在较浓平流雾条件下,雾滴为盐溶液时,中红外波段的消光系数均值为2.90,海雾消光系数随着尺度参数的增大呈现出单调减小的特点;而在纯水条件下,消光系数均值为3.35,消光系数随着尺度参数的增大而单调增加。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sea fog at different latitudes in China, the fitting distribution model of sea fog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in Chin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a fog in China are summarized.The scale parameters of the most common sea fog are calibrated, and the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sea fog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radiation in the sea fog.The scattering attenuation of sea surface advection fog in mid-infrared band is calculated quantitatively according to the Michelson scattering law.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The average extinction coefficient is 3.35, and the extin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monoton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cale parameters.
【作者单位】: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航海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洋测绘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441)
【分类号】:P714.2;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苏平;鲍献文;;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江敦双;张苏平;陆惟松;;青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和预测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3期
3 左迎芝;梁军;;大连及其近海海雾预报系统[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年03期
4 李晓丽;唐跃;王雷;;舟山海雾发生问题探讨[J];海洋预报;2011年01期
5 王绪翔;邵利民;曹祥村;;黄海西部2005—2007年海雾演变的气候特征研究[J];海洋预报;2012年03期
6 王东;;大连海域一次弱系统影响的海雾分析[J];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7 汤鹏宇;何宏让;阳向荣;;大连海雾特征及形成机理初步分析[J];干旱气象;2013年01期
8 李奉公;曹宗元;刘飞;;2008年冬季一次东海海雾过程研究[J];青海气象;2013年03期
9 井传才;青岛近海海雾的初步探讨[J];气象;1980年05期
10 王福志;青岛海雾的气候特点[J];山东气象;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平;刘晓波;王亚男;;冷空气影响下的黄东海海雾特征分析[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熊勇;蒋辉明;;霞浦水门地区春季海雾的分析及预报[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3 张守宝;高山红;齐伊玲;;一次黄海海雾逆温层成因的观测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张苏平;任兆鹏;;下垫面热力作用对黄海春季海雾的影响——观测与数值试验[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裘杭培;叶玲萍;;台州市2009年沿海海雾天气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万裕;邓方俊;高领花;应迪;;浙江中部沿海海雾特征及预报着眼点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袁夏玉;高山红;王永明;张守宝;;一次伴随海雾的大气波导数值模拟及其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8 任兆鹏;张苏平;;下垫面热力作用对黄海春季海雾影响的数值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徐杰;黄宁立;过霁冰;;一次冬季黄东海海雾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程相坤;徐杰;傅刚;蔡冬梅;;一次黄海海雾数值模拟研究[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张苏平;我国海雾研究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张建江;海雾[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课题负责人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刚;揭示海雾的秘密[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周宽宏;开展航线海雾预报刻不容缓[N];中国气象报;2002年
5 ;航海人急盼拨雾见青天[N];中国气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郝增周;黄、渤海海雾遥感辐射特性及卫星监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衣立;黄海海雾/层云的空间分布及云底高度遥感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郭敬天;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黄辉军;华南沿海海雾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5 岳岩裕;春季南海海雾微观特征和雾水化学组分的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吕晶晶;南海北部海雾宏微观结构及雾水沉降特征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李鹏远;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兆鹏;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屈凤秋;一次华南沿海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张曦;厦门春季海雾宏微观结构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卢博;CALIOP海雾检测及其在MODIS日间海雾遥感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田永杰;基于风云2号静止卫星数据的白天海雾监测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夏天竹;华南沿海海雾及南海海气温差气候特征分析与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7 张守宝;高压系统影响下黄海海雾的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齐伊玲;典型黄海平流海雾形成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燕滨;黄、渤海3个海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及统计预报[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王冠岚;北大西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22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2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