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枯季北港淡水向北支扩展的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10 17:13

  本文选题:盐水入侵 + 淡水通量 ; 参考:《水科学进展》2016年01期


【摘要】: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长江口的现场观测资料表明,大潮和大潮后中潮期间,北港的淡水向北支口门和下段扩展,减小了北支下段的盐度,而小潮及其后的中潮期间无此现象。为了确证淡水的来源,采用验证良好的三维数值模式再现了上述观测现象,并通过数值试验和淡水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其动力成因。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潮及其后的中潮期间,北港主槽流经北港北汊及其周围浅滩的水体是北支淡水的主要来源,拉格朗日余流输送是其向北支扩展的主要动力机制。北港北汊的增深增加了进入北支的淡水通量,减弱了北支的盐水入侵。偏北风风速的增加抑制了北港淡水向北支的扩展,增加了北支的盐水入侵。
[Abstract]:Field observation data from December 2011 to January 2012 at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how that during the spring tide and the middle tide after the spring tide, the fresh water of the North Port extends to the north branch gate and the lower section, reducing the salinity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northern branch, but not during the low tide and the middle tide after the spring tide.In order to confirm the source of fresh water, the above observed phenomena were reproduced by a well-verified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and the dynamic causes were analyzed by numerical experiments and decomposition of freshwater flux mechanism.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North Harbour is the main source of fresh water in the north branch and its surrounding shoals during the spring tide and the middle tide, and the Lagrangian residual current transport is the main dynamic mechanism of its extension to the north branch.The depth of the North Branch increases the fresh water flux into the North Branch and weakens the salt water intrusion into the North Branch.The increase of wind speed of north wind inhibited the expansion of fresh water to the north branch of North Port and increased the salt water intrusion of north branch.
【作者单位】: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围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76077)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14231200402)~~
【分类号】:P7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路;朱建荣;吴辉;王彪;;A numerical study on water diversion ratio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estuary in dry season[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建荣;吴辉;顾玉亮;;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通量数值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宋永港;朱建荣;吴辉;;长江河口北支潮位与潮差的时空变化和机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裘诚;朱建荣;顾玉亮;;Impact of seasonal tide variation on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2年02期

4 ;Impacts of wind stress on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Yangtze Estuary[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2年07期

5 林唐宇;朱建荣;;长江河口理论最高和最低潮面计算和应用[J];海洋工程;2013年02期

6 朱建荣;吴辉;;长江河口东风西沙水库最长连续不宜取水天数数值模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7 侯成程;朱建荣;;长江河口潮流界与径流量定量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8 宋晓飞;石荣贵;孙羚晏;肖红伟;龙爱民;;珠江口磨刀门盐水入侵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海洋通报;2014年01期

9 顾圣华;;2011年春末夏初枯水期间长江河口盐水入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陈泾;朱建荣;;长江河口北支新村沙围垦工程对盐水入侵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路;长江河口盐水入侵时空变化特征和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为;珠江河口分汊机制及其对排洪和咸潮上溯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裘诚;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对气候变化和重大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朱君;坦帕湾海洋环境动力诊断和海水滞留时间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锟;长江口滞流点的数值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侯成程;长江潮流界和潮区界以及河口盐水入侵对径流变化响应的数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陈泾;青草沙水库流场、滞留时间及盐水入侵来源[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林唐宇;横沙东滩淡水资源研究及长江口盐水入侵预报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胡静;陈沈良;谷国传;;长江河口水沙分流和输移的探讨[J];海岸工程;2007年02期

2 朱建荣,朱首贤;ECOM模式的改进及在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的应用[J];海洋与湖沼;2003年04期

3 郑敬云;李孟国;麦苗;吴以喜;;瓯江口水文泥沙特征分析[J];水道港口;2008年01期

4 朱建荣,丁平兴,朱首贤;黄海、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S1期

5 吴辉;朱建荣;;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水输送机制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1期

6 刘杰;陈吉余;徐志扬;;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汊段河床演变[J];水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7 严以新,高进,宋志尧,诸裕良;长江口九段沙分流计算模式及工程应用[J];水利学报;2001年04期

8 杨清书,罗章仁,沈焕庭,杨干然;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变化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J];水利学报;2003年06期

9 黄坚,何青,桑永尧,虞志英;长江口南北槽及横沙东滩工程流场数值模拟[J];水运工程;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辜旭赞;张兵;;全球(Z)双三次数值模式的设计与个例模拟(Ⅱ):个例模拟结果分析[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2 牟惟丰;;数值模式分辨率影响预报质量的一些实例[J];气象科技;1987年01期

3 曹鸿兴;自忆数值模式及其应用[J];气象科技;1997年01期

4 王东晓,朱江;伴随方法在海洋数值模式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1期

5 徐辉,穆穆,罗德海;非线性优化方法在数值模式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11期

6 任宏利;丑纪范;;数值模式的预报策略和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7 肖玉华;赵静;蒋丽娟;;数值模式预报性能的地域性特点初步分析[J];暴雨灾害;2010年04期

8 辜旭赞;张兵;王明欢;;基于三次插值函数算法的时间积分方案与二阶时空余差数值模式——以原始大气运动方程与理想全球模拟个例为例[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5期

9 董广涛;穆海振;周伟东;史军;;基于气象数值模式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J];太阳能学报;2012年05期

10 朱禾;孙岚;廖洞贤;;大气数值模式空间分辨率的确定方法[J];大气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方利;夏长水;宋振亚;袁业立;;海洋动力系统数值模式体系的发展与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2 叶金桃;辜旭赞;;数值模式大气科学可视化分析预报系统及其应用[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3 孙长;李嘉鹏;周宁芳;;不同数值模式2012/13年冬季2m温度预报性能检验对比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第五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3年

4 吴德荣;;系集预报研究近况台风定量降雨数值模式系集预报实验[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闫敬华;;广州高分辨数值模式的“三定”要素预报及其性能[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叶金桃;;数值模式大气科学可视化分析预报系统设计实现方法[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7 龚伟伟;师春香;张涛;姜立鹏;庄媛;;多种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初步比较与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8 孟英杰;吴洪宝;王丽;张萍萍;;2007年主汛期武汉区域数值模式降水预报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徐集云;顾骏强;陈燕;吴涧;;区域边界层数值模式在杭州市化工园区选址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钟中;;数值模式中有效空气动力学参数计算和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德民 林琳;数值模式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N];中国气象报;2006年

2 林琳;大力推进数值模式的科学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6年

3 王金星;专家检查评估数值模式创新基地科研业务课题执行情况[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林建;如何发挥数值模式的增值作用[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徐文彬 李竞;积跬步以致千里[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通讯员 喻彦 苏晓力;云南增雨数值模式抗旱效益显著[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王晓云;对加强小尺度数值模拟系统研发与应用的思考[N];中国气象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晨 李晔;亚运气象保障:穿越时空 跨越世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吴洪;暴雨来袭,,城市能否应战?[N];福建日报;2014年

10 记者 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国家九七三项目“我国南方暴雨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启光;数值模式延伸期可预报分量提取及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陈f睿;无结构网格二维河口海洋数值模式的研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达朝究;一个可能提高GRAPES模式业务预报能力的方案[D];兰州大学;2011年

4 薛海乐;使用过去资料改进GRAPES全球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文元桥;协同地球科学计算环境的协同与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鹏飞;气候数值模式的并行计算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多精度计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徐辉;非线性优化方法在数值模式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王丹;雷达外推预报与暴雨数值模式融合预报降水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慕秀香;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在吉林省短期业务预报中的效果检验[D];兰州大学;2014年

5 孙海燕;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系统开发与应用[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祁旭;“凡亚比”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及分析检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崔雅琴;三维对流云数值模式的改进与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邬昀;基于数值模式产品的三峡库区水量预报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陈笔澄;城市街区尺度数值模式的建立、验证与应用[D];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32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32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a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