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生成对黑潮响应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21:53

  本文选题:内波 +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 参考:《海洋科学》2016年02期


【摘要】: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黑潮入侵对内孤立波生成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在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二维非静力模式,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生成以及其对黑潮入侵的响应做了初步的模拟和分析。对4 a(2007~2010年)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统计分析发现,内波出现频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月平均数据表明,内波出现频率在5月到8月期间较高并在6月达到峰值,占全年总数的29%;而在11月到次年的2月份期间出现频率较低并在12月和1月达到最低,各占全年的0.5%。通过二维、非静力近似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黑潮入侵引起的平流对吕宋海峡区域内孤立波的激发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黑潮入侵引起的的西向平均流拉伸了内孤立波波形并加强内孤立波的能量的频散,使得大振幅内孤立波演变成多个分散的波动,波长变长、振幅变小。敏感性实验通过替换夏季温盐场为冬季温盐场,对模拟结果并无实质上的影响,表明冬夏季温盐场的差异并非是SAR观测内波出现频率呈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on the generation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 two-dimensional non-static model is u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mage processing.The generation of solitary wav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Kuroshio intrusion are preliminarily simulated and analyzed.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mages from 2007 to 2010)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of internal wave appears seasonally.The monthly average data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internal waves was higher between May and August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June, accounting for 29 percent of the total for the whole year, while it was lower in the period from November to February and lowest in December and January, accounting for 0.5 percent of the year's total.It is found that the advection caused by the Kuroshio invas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xcitation of solitary waves in the Luzon Strait region.In particular, the westward average flow caused by the Kuroshio invasion stretched the internal solitary wave waveform and strengthened the dispersion of the energy of the internal solitary wave, so that the large amplitude internal solitary wave evolved into a number of scattered waves, the wavelength became longer and the amplitude became smaller.By replacing the summer temperature and salt field with the winter temperature and salt field, the sensitivity experiment has no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temperature and salt field in winter and summer is no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frequency of internal waves observed by SAR.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030855)~~
【分类号】:P7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2 仇德忠,杨天鸿,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J];热带海洋;1984年04期

3 赵泉鸿,汪品先,张清兰;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5期

4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冯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5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1993年03期

6 陈绍谋,古森昌,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张春增;南海北部沉积物元素分布的统计分析[J];热带海洋;1983年02期

7 陈特固;冬季南海北部海(气)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汛期雨量关系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5年01期

8 李子江,何悦强;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处理[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9 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试验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10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6 刘鸿;栾锡武;;南海北部磁静区成因及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高金耀;张涛;谭勇华;刘俊;汪俊;;南海北部洋陆分界与重、磁异常分布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俊峰;;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在三分量磁测资料中的反映[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林长松;高金耀;王冠荣;叶芳;谭勇华;;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物理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2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5 通讯员 李洁尉 徐海 容英光;建设开放型海上观测共享平台[N];广东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5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善武;基于变系数KdV-type理论模型的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4 张R,

本文编号:1733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33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