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本文选题:粒度分析 + 多元统计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对日照近海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计算、多元统计分析和沉积环境动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复杂,从泥质砂质砾到泥均有分布,共11种类型。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多以细砂形式存在。日照港和岚山港附近的沉积物粒径细,分选较差,负偏,峰态平坦,其它区域总体上粒径粗,分选差,正偏,峰态尖锐。研究区分为3个不同的沉积环境区。1区分布在傅疃河口近岸,为河口强动力沉积区;2区分布在东部15~20m水深区域,为潮流沉积和残留沉积混合作用区;3区分布在日照港和岚山港附近海域,为潮下低能沉积区。
[Abstract]:The granularity calculati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ynamic zoning of 50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in Rizhao coastal water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ypes of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mplex, ranging from muddy sandy gravel to mud, and there were 11 types of sediment.Sand and silt are the main granularity composition of sediment, sand content is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exist in the form of fine sand.The sediments near Rizhao Port and Lanshan Port have fine particle size, poor separation, negative deviation, flat peak state, coarse particle size, poor sorting, positive deviation and sharp peak state in other regions.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reas, I. e., area .1 distributed near the estuary of Futuan estuary, and area 2 of strong dynamic sedimentary area of estuary distributed in the 150-20m water depth area in the east of the estuary.Area 3 is located near Rizhao Port and Lanshan Port, and is a low-energy sedimentary area under tide.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基金】:科技部基础性专项(2013FY112200) 海洋地质调查专项(GZH201100203) 山东地勘专项(201129)资助~~
【分类号】: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广芬;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硅鞭藻及其沉积环境(英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2 陈报章;关于运用粒度资料分析沉积环境的讨论——以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钻孔研究为例[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3 王爱华;不同形态锶钡比的沉积环境判别效果比较[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4 方志江,曲政;基于粒度数据的沉积环境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J];煤;1999年03期
5 中川康一,马建华,许东禹;粘土的沉积环境和电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2期
6 钱济丰;;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沉积环境的变迁[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7 何乃华,朱宣清;白洋淀沉积环境和干涸原因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8年02期
8 邓寅生,张鸿升,许建国,葛云;利用灰色聚类判定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1998年03期
9 迪植;;《沉积环境和相》[J];基础地质译丛;1986年01期
10 楼章华,赵霞飞,,刘志刚,王瑶;大龙口地区仓房沟群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华;胡瑞忠;颜佳新;;华南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勇;王志远;;葛洲坝坝区软弱夹层沉积环境模拟[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刘品德;陈俊魁;柴建玉;;西藏都朗拉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及沉积环境[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4 张维琴;王玉杰;赵淑霞;王淑云;陈灵华;;碎屑岩粒度分布建模和沉积环境模式识别研究[A];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彭海波;宋天锐;;徐州煤田及邻区上石炭统太原组沉积环境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4中英文合订本)[C];1984年
6 王长尧;蒋明媚;刘仲秋;;利用粒度分析资料判断沉积环境的新方法[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3)[C];1990年
7 岳正喜;冯国富;;焦坪矿区转角普查区沉积环境及控煤因素分析[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2003年
8 吴富强;徐乔;;大巴山槽区巴山期沉积环境沉积相的地球化学定量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马学平;;湖南中部泥盆纪弗拉-法门阶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袁旭音;周华平;;新疆北阿尔泰石炭纪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姬长晨;南通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2 肖晔;贵州震旦系磷矿床沉积环境与矿床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常海亮;云南鹤庆锰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示踪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赵立敏;内蒙古东部地区石炭—二叠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韩瑞胜;栖霞蓬莱群沉积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邓丽;四川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程昭勇;华北地区二叠纪晚期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方建勇;厦门湾海底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物源和沉积环境意义[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田玉新;淮南矿区厚松散层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张天文;粒度资料在沉积环境判别模式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7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3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