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赤道中印度洋经向海流与热量输运经向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12 00:35

  本文选题:经向海流 + 经向质量输运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RAMA印度洋观测浮标系统在0°,80.5°E附近布放的锚系ADCP资料,处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的数据,对多年平均状态下赤道中印度洋经向流结构及其气候态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了研究赤道上层经向环流特征,本文从涡度方程出发进行推导,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解释方程物理意义以及经向海流与质量输运的动力学机制。该理论框架通过ROMS数值模拟实验进行了有力的证明。赤道中印度洋上层质量与热量输运在季节尺度上也在本文进行了探讨。 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结论,赤道上年平均状态的西风异常驱动了表层经向辐聚与次表层辐散的结构。这与太平洋大西洋Subtropical Cell (STC)结构在赤道部分的经向流方向刚好相反。表层北向流与次表层南向流构成的上层赤道翻转环流叠加在这个反向的STC结构上,将辐聚辐散的核心推动到北半球。前人的研究结论认为赤道两侧经向流都是由南向Ekman流主导。本文对年平均状态经向流的分析指出了该结论的不足之处。 本文对经向流季节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北半球的夏季与冬季,风应力旋度引起的南向与北向的Sverdrup输运占主导,与上100米层经向输运几乎相等。但春季和秋季季风转换季节,经向流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经向结构。4月份与10月份,80.5°E经向断面上经向流与年平均状态下类似,呈现反向的STC结构。5-6月与11月份,上100米层一致的经向辐散现象迅速占据主导。决定年平均状态的相位是春秋季节经向流的辐聚辐散现象,而并不是前人结论中提到的夏季季风带来的南向Sverdrup输运。 对涡度方程推导后物理意义的解释,完善了上层赤道海洋经向海流与质量输运的动力学机制。赤道中印度洋经向海流与质量输运是由流体柱垂向拉伸或压缩带来的涡度通量变化和局地风应力旋度带来的位势涡度输入共同驱动而产生的。其中,驱动涡度通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关于赤道对称的纬向风应力与纬向压强梯度力之差所带来的海表面高度(SSH)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流体柱底的垂向流速。海水必须通过南北向移动改变行星涡度来维持涡度通量的守恒。流体柱垂向拉伸或压缩驱动的经向流,与根据纬向动量方程中科氏力、关于赤道对称的纬向风应力和纬向压强梯度力三者的平衡关系计算得到的经向流在形式上完全一致。 由此理论框架出发,5-6月SSH的升高与11-12月SSH的降低,很好的解释了上层经向质量输运与Sverdrup输运之差,从而解释了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经向质量输运的机制。长时间平均过程中,方向相反的冬夏季风引起反向的Sverdrup输运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因此春秋季节的经向流状态决定了平均状态。北半球春秋季节,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反的STC结构可以解释为4月份与10月份的西风爆发,而上层一致的辐散可以解释为西风消退阶段西向强压强梯度力带来的结果。上层赤道翻转流结构叠加在辐聚辐散现象上,带来了半球间不对称的现象。 在赤道上层海洋经向海流与质量输运动力学机制的基础上,对2009,2010和2011年三年经向海流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ENSO与IOD事件对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经向环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El Nino发生所带来的赤道中印度洋北半球冬季的东风异常与IOD发生所带来的北半球秋季的东风异常给经向海流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El Nino加强了11月份上层的辐散,而IOD事件几乎完全抹去了11月份经向流辐散现象。对于异常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对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经向流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赤道经向质量输运与热量输运的变化机制也通过同样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解释:北半球夏季与冬季相反的风场引起相反的Sverdrup输运与热量输运。7-9月质量与热量输运向南而12-3月向北。北半球春季与秋季显著的辐散现象使得2.0°N质量与热量输运在年平均状态下方向向北,与前人的研究大不相同。对整个热带印度洋纬向积分的跨2.5°S的经向热量输运在研究中进行了估算,大小为-0.81PW至-1.48PW之间。经向热量输运沿经向的正梯度说明,在平均状态下经向水平热通量有使赤道海域热含量不断流失的趋势。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发现许多新的现象,并成功予以动力学机制上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赤道印度洋上层环流动力学,加深了对赤道经向热量输运的认识。为将来印度洋海水质量空间分布,半球间热量交换等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婷婷;管卫兵;曹振轶;陈琪;;浙江沿岸春季上升流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研究;2014年02期

2 赵艳玲;张铭;司广宇;;海洋环流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双林;王彦明;郜永祺;;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4 李耀锟;巢纪平;;印度洋经圈环流的结构及其与风应力的耦合关系[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0期

5 LI YaoKun;CHAO JiPing;;Structure of the Indian Ocean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zonal wind stres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2期

6 张俊鹏;蔡榕硕;;东海冷涡对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J];海洋与湖沼;2013年06期

7 李琳;曾松福;李培良;杨波;綦梦楠;白鹏;;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应急预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海洋预报;2013年06期

8 张宇铭;张淑芳;宋朝阳;吴克俭;;基于质点追踪方法的渤海水交换特性[J];海洋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9 黄洪城;匡翠萍;顾杰;陈维;冒小丹;;河口咸潮入侵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4年09期

10 应晨璐;董庆;薛存金;温晓阳;;大区域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海洋科学;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燕;IPCC模式对印太暖池模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胡瑞金;热带印度洋热收支与经向环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牟林;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热盐环流的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马杰;大气环流圈变化特征以及与ENSO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7年

5 秦育婧;全域和局域哈德莱环流气候及异常特征再揭示及应用初探[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王彦明;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振荡(AMO)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观测及多模式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刘洪伟;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结构特征与变异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8 陈兆云;沿岸上升流研究—观测、动力分析和模型[D];厦门大学;2013年

9 张娜;渤海海冰预报及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齐继峰;东海水团特征及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交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基平;利用ARGO浮标提取中层海流信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李健;南海北部台风风暴潮模拟研究与机理探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官聪;热带太平洋热平流的基本特征与变化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曹宗元;索马里流系的三维结构及其季节与年际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赵芳;索马里流系区域海温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李增光;基于GAM模型的南黄海帆张网主要渔获物分布及海州湾鱼卵、仔稚鱼集群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李琳;基于.NET海洋动力环境预测系统的搭建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毕聪聪;渤海环流季节变化及机制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8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38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5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