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过程发展机制的数值研究
本文选题:西南印度洋 + 热带气旋 ; 参考:《海洋与湖沼》2017年04期
【摘要】:本文利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和WRF-3.4.1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2012年1月19日至28日发生在西南印度洋上空的1次强热带气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时空结构和发展机制。对该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强度及内部结构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分析表明,感热和凝结潜热贯串于热带气旋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感热对气旋发展的影响较弱,凝结潜热是气旋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CISK机制可解释该热带气旋的发展过程。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strong tropical cyclone ove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 from 19 to 28 January 2012 was studied by using as many observational data as possible and the WRF-3.4.1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track, intensity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ensible heat and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flow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ropical cyclone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effect of sensible heat on cyclone development is weak, and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is the main energy source of cyclone development. The CISK mechanism can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opical cyclone.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项目,DY125-22-QY-26号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05010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6028号
【分类号】:P7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琦,梁必骐;热带气旋灾情的预测及评估[J];地理学报;2000年S1期
2 穆海振,屠其璞;1949~1995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学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樊琦,梁必骐;热带气旋灾害经济损失的模糊数学评测[J];气象科学;2000年03期
4 李开奇;合力随时间线性变化的热带气旋路径分析[J];气象;2000年06期
5 ;第11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在苏州召开[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6 林志强;1999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特点[J];广东气象;2000年03期
7 吴恒强;太阳黑子活动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的关系[J];广西气象;2000年S1期
8 张容焱,吴滨,宋德众;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的若干基本气候特征[J];台湾海峡;2000年01期
9 陈晓梅;气象界的一次学术研讨盛会——记第十一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J];新疆气象;2000年01期
10 沈武;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研究动态[J];浙江气象;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秀华;曹鸿兴;吕文忠;;1949-2008年靖宇划定区域热带气旋的统计和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林毅;刘爱鸣;刘铭;;台湾岛东岸登陆热带气旋路径打转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俞燎霓;雷媛;曹美兰;;浙江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宏义;杨万裕;;影响浙江的晚秋热带气旋特征浅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刘峰;钟加杰;;南海热带气旋0809号“北冕”对华南天气的影响[A];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晓梅;马守强;;影响山东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7 刘彬贤;于玉斌;吕江津;;热带气旋“尤特”(2006)南海突然减弱的机理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王长青;;热带气旋探讨[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9 王远飞;朱海燕;孙建鹤;张伟;;基于空间相似的热带气旋路径检索[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吴启树;龚振彬;郑颖青;;近30年来影响福州的热带气旋统计研究[A];2006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锐 黄幸媛;知名专家传授热带气旋研究前沿知识[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侯小健;今年将有6至8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N];海南日报;2007年
3 记者 郭起豪 孙楠 张倩;三个热带气旋共同影响我国并不多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姚小敏;迟来的“热带气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本报记者 高琳;风电场遇热带气旋利好还是利空?[N];中国气象报;2012年
6 华凌;下世纪热带气旋或更强更频繁[N];科技日报;2013年
7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控制中心 左璇 罗咪 施Ya 朱玲怡 王帅 吴飞飞 周俊年 王秀春;华东近海北上、转向热带气旋对长三角飞行区域运行控制的影响分析[N];中国民航报;2014年
8 王乃仙;热带气旋的编号和命名[N];光明日报;2004年
9 陈磊;热带气旋卫星微波分析系统显神威[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彭莹辉;中国热带气旋活动呈减弱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玲玲;热带气旋在海洋能量平衡和水团平衡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杨兵;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邢蕊;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及远距离降水间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刘寅;卫星臭氧资料的质量控制与同化及其对热带气旋模拟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朱琳;热带气旋Debby(2006)在非洲东风波中生成机制研究以及集合对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凌征;热带气旋对南海上层海洋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储惠芸;环境因子对热带气旋时空特征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8 许士斌;1990年代末北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突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杨宇星;热带气旋全球模态及西北太平洋频发区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曾智华;环境场和边界层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董贞花;近年来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东折成因的诊断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于海侠;高层强增温与热带气旋路径及其强度变化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晓星;理想热带气旋登陆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龚(龙天);小型岛屿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王桂娟;广东省热带气旋灾害分析与风险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姚恺丰;热带气旋引发电网群发性故障的动态事故集生成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张霏;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许可;云辐射强迫效应对热带气旋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0 邵劲超;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和强度对南海北部叶绿素浓度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9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74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