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8 00:18

  本文选题:南海北部 + 颗粒有机碳 ; 参考:《海洋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Abstract]:Ocea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is a key parameter for marin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trend of POC concentr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bas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monthly average POC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of MODIS/AQUA satellite released by NASA were verified and corrected by using the measured data from four seasons from 2009-2011. Based on the corrected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trend of POC from 2003 to 2014 a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OC remote sensing product ha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asured da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the system is relatively high,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measured data to carry out the regional correction of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corrected remote sensing data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POC in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relatively high, with an average of 33.34 卤8.02 mg / m3, a low concentration of 29.25 卤6.20 mg / m3 in the southwest Luzon Strait, an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in the Central Sea Basin with an average of 27.02 卤4.84 mg / m3. The concentration of POC in spring and summer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lowest value usually occurs in May, an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from December to Jan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OC concentr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odel data of long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chlorophyll Chl 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mixed layer depth (POC) data from 2003 to 2014, and the measured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model data on the POC concentr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POC and Chl a in autumn and winter, but it was dispersed in spring and summer, which indicated that biological actio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POC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re were obviou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between POC and Chl AMLD and SST in autumn and winter.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upward or downward trend.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973项目(2015CB954002) 海洋公益项目(201505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6155,41322039)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GASI-02-SCS-YGST01,GASI-02-PAC-YGST01,GASI-03-03-01-01)
【分类号】:P734;P7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桂芬;曹文熙;殷建平;周雯;孙兆华;杨倩;;海洋颗粒有机碳浓度水色遥感研究进展[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丘仲锋;孙德勇;王胜强;何宜军;;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等级遥感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西科学;2016年06期

2 胡水波;曹文熙;王桂芬;许占堂;;利用MODIS跟踪监测一个冷涡对海洋表层生物光学参数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6年03期

3 张杰;吕恒;潘洪洲;冯驰;赵丽娜;李云梅;;内陆湖泊颗粒有机碳反演及日变化初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翔;李炎;黄邦钦;陈坚;;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的颗粒有机碳[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6期

2 潘德炉;白雁;;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9期

3 魏建伟;方习生;石学法;杨刚;李朝新;;海水光衰减变化与颗粒有机碳估算——以菲律宾海为例[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4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5 殷建平;王友绍;徐继荣;孙松;;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6 金海燕,林以安,陈建芳,金明明;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5期

7 李宁,李学刚,宋金明;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8 曲建升,孙成权,张志强,高峰;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9 赵继胜,姬泓巍,郭志刚;冬季东海典型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垂直分布[J];海洋科学;2003年06期

10 孙云明,宋金明;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2 张金标;南海北部花水母目一新科新属新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2期

3 杨国峰,滕成业,邓创旦;南海北部台湾浅滩一带浮游动物数学模型的初探[J];生态学报;1982年02期

4 仇德忠,杨天鸿,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J];热带海洋;1984年04期

5 赵泉鸿,汪品先,张清兰;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5期

6 林晓能;南海北部偏北大风的分析预报[J];海洋预报;1989年02期

7 阎志广;;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植物及其分布[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8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冯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9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1993年03期

10 段威武;南海北部第三系研究新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梁钢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丁扬;南海北部环流和陆架陷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6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任佳宇;东海与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赵卫;南海北部早期破裂阶段沉积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友开;内孤立波反射与相互作用实验及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于博;南海北部内孤立波能量和水体输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吴兴;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岩分布的重磁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9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10 张R,

本文编号:1859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859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