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光细菌法和鱼类暴露实验评价6种化学消油剂的遗传毒性
本文选题:化学消油剂 + 遗传毒性 ; 参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评价海洋溢油应急处置中所使用的消油剂的环境安全性,分别以发光细菌Acinetobacter sp.Rec A和海水青溕(Oryzias melastigma)幼鱼为受试生物,对6种化学消油剂的遗传毒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采用发光细菌法仅检测到HLD-501(常规型)在浓度较高(500 mg/L和1 000 mg/L)时表现出一定水平的遗传毒性,其等效应的丝裂霉素C(MMC)浓度分别为0.039 mg/L和0.032 mg/L.在彗星实验中,6种消油剂对海水青溕幼鱼细胞的DNA损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RS-II(浓缩型)、RS-I(浓缩型)、HLD-501(常规型)、富肯-2(常规型)、RS-I(常规型)和微普(常规型),然而HLD-501(常规型)处理的3级损伤率最高,其遗传毒性最大.综上,采用两种不同营养级的受试生物对6种化学消油剂遗传毒性检测结果的相关度较好;本研究可为消油剂用于处理实际海洋溢油污染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oil suppressants used in marine oil spill emergency disposal, the genotoxicity of six chemical oil suppressants was detected by using Acinetobacter sp.Rec A and Oryzias melastigma as the tested organis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LD-501 (conventional type) showed a certain level of genotoxicity at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500 mg/L and 1 000 mg / L, and its isoeffect mitomycin C MMC concentration was 0.039 mg/L and 0.032 mg / L, respectively. In comet assay, the DNA damage rate of six kinds of oil suppressants to young fish cells from high to low is RS-IIII (condensed HL-D-501), Fucen-2 (conventional), HLD-501 (conventional) and microbutene (conventional), but HLD-501 (conventional). The third grade damage rate was the highest. Its genetic toxicity is the greatest. In conclusion, the genetic toxicity test results of six chemical oil suppressants we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wo kinds of tested organisms with different nutrient levels, and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evaluation of oil elimination agent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tual marine oil spill pollution.
【作者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4G12,2015T05) 青岛市黄岛区海洋科技专项(2014-4-20)资助~~
【分类号】:X55;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之庆;关于消油剂合理使用和执法管理现状的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97年01期
2 于沉鱼,曹立新,李玉琴;消油剂乳化率影响因素研究[J];交通环保;2000年01期
3 刘义豪,刘晓静,张华;消油剂对水中油测定的影响[J];齐鲁渔业;2002年08期
4 赵云英,马永安,吴吉琨,陈宇春;波浪槽模拟海况检验消油剂的乳化性能[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5 赵玉慧;张友篪;孙培艳;;化学消油剂在溢油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及其今后发展方向[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S1期
6 王慧宇;;化学消油剂在水域溢油应急处理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7 包木太;管丽君;马爱青;陈庆国;王丽娜;;化学消油剂乳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8 范志杰,宋春印;《渤海消油剂使用指南》制定原则的探讨[J];交通环保;1990年Z2期
9 苏君夫;消油剂及其应用问题[J];海洋通报;1992年02期
10 程树军,杨丰华,刘忠华,薛成,魏社林;石油开发污染物毒性监测的实验生物筛选Ⅱ.消油剂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比较[J];热带海洋;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于晓明;;原油和消油剂对红鳍东方渶游泳能力的影响[A];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杨丰华;邓岳文;杜晓东;吴进孝;黄韧;;钻井泥浆和消油剂对合浦珠母贝稚贝的生物毒性[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陈皓捚;张晶;房建孟;印春生;;经消油剂处理的原油水溶组分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唐山乐亭扇贝初步估计损失8亿元[N];中国渔业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张莉莉 记者 刘晓华;坚决打赢海上清污攻坚战[N];大连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文小龙;典型凝油剂和消油剂的生物毒性评价[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皓捚;消油剂处理前后石油水溶组分对刺参幼参的毒理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3 王向艺;原油和消油剂对三种藻的急性毒性效应[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管丽君;环境友好型海洋溢油微生物修复菌剂与化学消油剂的复配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钱怡婷;消油剂处理溢油组分变化及对生物积累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6 高翔;消油剂对燃料油的增溶作用及对海水青溕胚胎发育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7 张菲菲;重度风化及化学消油剂对典型油品油指纹特征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罗薇;海上石油平台附近油膜光亮带的形成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68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86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