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风场气候情景预估研究
本文选题:海表面风场 + 气候变化 ; 参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未来我国海岸带海洋自然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研究及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致灾最重的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等海洋灾害系统主要受海表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 Speed,SSWS)驱动产生。因此,本文开展了对未来气候情景下SSWS特征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并分析了其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沿海区域SSWS未来变化特征。一、中国近海SSWS统计降尺度预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的成果,是用于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针对CMIP5的大多数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分辨率过于粗糙,无法刻画近海沿岸区域的海洋气候中尺度特征的问题,本文采用统计降尺度方法提高GCM分辨率以研究区域气候特征。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和多元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基于1992-2011年CCMP卫星反演SSWS和ECMWF再分析数据集,本文建立了中国近海SSWS的统计降尺度模型(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SDM),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随后将该模型应用到CMIP5的8个模式输出场,对1986-2005年历史气候态模拟(Historical Run,HIS)和2026-2045年3个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26,RCP45,RCP85)下中国近海SSWS的变化特征进行评估。与观测对比显示SDM结果在空间分布型的模拟上要优于双线性插值;对比SDM和区域气候模式(Regional Climate Model,RCM)结果表明,HIS情景下SDM模拟中国近海冬季平均SSWS要优于RCM结果,模拟夏季平均SSWS则在开阔海域相较于RCM表现更好。对于RCP浓度路径下冬夏季SSWS的模拟,相较于SDM结果,Had GEM3-RA和Reg CM模式在台湾岛以东及以北近海海域偏小而在中国南海偏大,YSU-RSM模式模拟结果在大部分区域均偏大。8个CMIP5模式的SDM结果表明,相对于历史模拟参考时段,未来三个RCP浓度路径冬季平均SSWS在约25°N以南海域均增加,其中RCP45浓度路径下增幅范围相对较小,最大SSWS则变化不明显,夏季整体表现为略微的增加,主要增加区域为山东半岛附近、台湾岛以东中国东海以及南海海域,最大SSWS则在RCP26的海南岛附近、RCP45的中国南部沿海区域以及RCP85的台湾岛附近海域均有增强的现象。二、CMIP5模式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活动的模拟和预估基于GCM模拟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其频数、强度等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是可行的。本文分析了7个CMIP5模式模拟1986-2005年影响我国的登陆热带气旋(LTC)活动气候特征,并评估了2026-2045年RCP结果差异显示:模式能够在HIS情景下较好的再现历史LTC的季节分布、地理位置分布和强度分布特征。RCP情景下不同强度LTC的频数预估显示,相较于HIS情景RCP26和RCP85下较弱的LTC有所减少,较强的LTC频数有所增加。RCP下LTC活动频数在较高纬度地区没有明显变化,但在15°N-20°N区域略微减少,其中RCP85减少最为明显。另外,对比不同模式的结果发现模拟中国大陆近海区域平均垂直风切变和海平面气压较大的模式,其对应的LTC活动较少;海表温度较高,则模拟LTC的平均登陆强度较大。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ange trend of marine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 s coastal zone in the future . In this paper , we simulate and predict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 geographical 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 LTC )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vertical wind shear and sea level pressure in the southern China Sea are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HIS scenarios RCP26 and RCP85 .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曾灏;《中国近海气候》评介[J];气象学报;1994年02期
2 石学法;;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新突破———评《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China Marginal Seas》英文版专著[J];海洋科学;2010年01期
3 徐凤山;中国近海海螂科的新种和新记录[J];海洋与湖沼;1987年05期
4 徐凤山;中国近海原鳃类的初步研究——Ⅲ.马雷蛤科和廷达蛤科[J];海洋与湖沼;1990年06期
5 李国刚,秦蕴珊;中国近海细粒级沉积物中的方解石分布、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1年03期
6 王丕烈;中国近海鲸类的分布[J];动物学杂志;1984年06期
7 刘锡清;最新中国近海陆架底质类型图[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年04期
8 闵学颐,陈国华,韩舞鹰,高从阶;中国近海海水电导率、氯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J];海洋与湖沼;1984年01期
9 朱伟林;米立军;高乐;高阳东;钟锴;;新区新领域突破保障油气储量持续增长——2009年中国近海勘探工作回顾[J];中国海上油气;2010年01期
10 陈惠莲;中国近海仿五角蟹属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绪宣;李维新;张树林;张益明;温书亮;;中国近海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尤仲杰;林光宇;;中国近海马蹄鳃科(后鳃类)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张文;刘志斌;孙翠娟;;概率神经网络技术在中国近海新领域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黄邦钦;林学举;洪华生;;中国近海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及其生态作用[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张树林;;中国近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进展[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磊;王辉;蔡东明;张永刚;;中国近海海浪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海浪与船舶航行安全及防抗台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孔令锋;陈军;李琪;;中国近海帘蛤科浅蛤属、美女蛤属、巴非蛤属分类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8 宋希坤;秦骥;柯才焕;李复雪;;中国近海裸鳃类两新纪录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海艳;郭希明;刘晓;许飞;张国范;;中国近海常见牡蛎的分子系统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薛东秀;张涛;王海艳;;中国近海“栉江珧”分类的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丽军 朱爽;中方反对外国军用舰机到中国近海活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记者 欧阳亮;东电继续向大海排低放射性污水 专家称不会影响中国近海[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王兆国;中国近海海砂勘查应设储备区和限制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吴莉;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创新高[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王兆国;“中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获好评[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记者 刁萃;今年中国近海原油产量有望增长19%[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7 ;中美举行谈判[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 孙彦新 田兆运;未来中国海域还产鱼吗?[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日本欲推新海洋法牵制中国开发东海[N];中国渔业报;2007年
10 苏万明;我国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获突破[N];大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伟林;中国近海含油盆地古湖泊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栗晗;中国近海风场气候情景预估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16年
2 张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潘楚东;LOESS客观分析方案及其在中国近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93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89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