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珠江口区域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的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

发布时间:2018-05-30 09:48

  本文选题:海陆联测 + 三维 ; 参考:《热带海洋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以海上气枪和陆地人工爆破作为震源,利用陆地流动地震台站、固定地震台站和海底地震仪(OBS)同步接收信号,首次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区域进行了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文章详细介绍了此次海陆联测的地震数据采集和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方法和震相识别。固定、流动地震台站和OBS大部分均能较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包括Pg、Pc P、Pm P、Pn、Sg等深部震相。气枪和人工爆破震源的联合使用以及海陆密集台站的同步接收信号,有效地提高了海陆过渡带的射线覆盖和交叉程度,为获取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精细结构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aking the air-gun and artificial blasting on land as the focal point and using the land-based mobile seismostation, fixed seismic station and submarine seismograph (OBS) to receive the signals simultaneously, the sea and land combined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structure explo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reg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and observation system, data preprocessing method and seismic phase identification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Most of the stationary, mobile seismostations and OBS can clearly identify various seismic phases, including the deep seismic phases, such as PGC, Pc, Pm, PnPnSg and so on.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air gun and the artificial blasting source and the synchronous receiving of the signals from the ocean-land intensive statio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ay coverage and crossover of the sea-land transitional zone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obtaining the crustal fine structure of the sea-land transitional zone in the study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震预警与重大工程安全诊断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6029Y)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1676057;41674092) 广东省局合作项目~~
【分类号】:P315.7;P73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2 曹可;;海陆统筹思想的演进及其内涵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5期

3 潘厚成;我国沿海河口海陆分界线的划分[J];海洋科学;1993年04期

4 栾维新;发展临海产业实现辽宁海陆一体化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02期

5 刘桂春;韩增林;;在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浅谈人地关系系统中海洋功能的介入[J];人文地理;2007年03期

6 王颖;;后记[J];第四纪研究;2007年05期

7 陶加强;成长春;;东部海陆统筹发展沿海经济洼地研究[J];求索;2013年03期

8 刘大海;纪瑞雪;关丽娟;陈烨;张志卫;;海陆二元结构均衡模型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07期

9 钟桂安;;关于新时期我国海洋战略构想的建议[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王红光;蔡榕硕;齐庆华;谭红建;;夏季中国东部地区海陆温差变异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亚萍;;基于海陆一体化的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性分析[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张华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的海洋资源开发[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海南论文集[C];2004年

3 彭小燕;陈爱玉;陈铁;张琪;缪燕;;南通沿海海面大风特征及海陆风力对比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浙江大学 贺武 宁波理工学院 刘平;海陆一体化视角的海洋产业发展[N];光明日报;2012年

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刘大海 邢文秀 张金轩;加快推进陆海统筹,破解海陆二元经济结构难题[N];中国海洋报;2012年

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韩立民 张红智;海陆经济板块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一体化建议[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刘大海 邹明岑 邢文秀 纪瑞雪;海陆统筹 推进海洋强国梦的实现[N];中国海洋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黄长秋 韩晓龙 郭宇廷;海陆“结合”农民丰[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6 杨凤华 南通大学商学院;海陆循环经济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王晶;海陆统筹兴北海 共筑海洋强国梦[N];中国海洋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倩;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统筹”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于丽丽;中国海陆经济一体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3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平龙;浙江省海陆产业联动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D];宁波大学;2014年

2 杨U,

本文编号:1954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54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8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