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黑潮与东海的碳交换

发布时间:2018-05-31 18:18

  本文选题:碳交换 + 黑潮 ; 参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基于2014年春季与秋季对黑潮主流径及毗邻东海陆架海区的调查,在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水体中无机碳(p H、TAlk、DIC及DIC/TAlk)与有机碳(DOC、POC)垂直与水平分布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黑潮输入对东海陆架海区碳格局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解析黑潮主流径水体中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黑潮主流径水体中碳的浓度在不同水层中差异明显,其分布受到浮游植物生产、海—气界面交换、有机物降解、Ca CO3溶解及陆源物质水平输运等过程的影响。黑潮对东海水体碳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在春季黑潮表层水对东海陆架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其次表层水及中层水涌升形成的上升流、入侵流进入陆架区影响范围可达钱塘江口附近;秋季随着表层混合加剧,黑潮次表层及中层水体对东海影响减弱,上升流区随黑潮流轴一同西移。2014年春季及对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径及毗邻东海陆架区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黑潮主流径水体垂向上可划分为黑潮表层水、热带水、中层水与深层水,水层以30~50m、300~400m以及800~1000m分界。黑潮水体中DIC平均含量为2078.1μmol/kg,DOC与POC平均含量分别为98.59与1.62μmol/L;各参数中,p H值随水深增加而降低,TAlk、DIC含量以及DIC/TAlk比值则随水深增加而升高,DOC与POC在200m以浅含量较高而在200m以深降为相对均一的低值。黑潮主流径水体中碳的分布在表层受到浮游植物生产、细菌分解、海—气界面交换以及陆源输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次表层至中层水体中,初级生产的影响消失,有机物的分解对水体中的碳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层至底层水体中,有机物分解逐渐完成,Ca CO3溶解过程以及陆坡沉积物的水平输运成为水体中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位于上升流中心的TW0-1站位各参数均受到较深层次水体携游离CO2与营养盐上涌的影响,与黑潮主流径其他站位略有不同。2014年秋季对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径的调查研究显示,黑潮主流径水体垂向上依然能够划分为表层水、热带水、中层水与深层水四层,分别在75~100m、300~500m以及800~1000m分界。秋季黑潮水体中DIC平均含量为2078.7μmol/kg,DOC与POC平均含量分别为92.36与1.93μmol/L;黑潮主流径各层水体中各水文、碳参数分布规律与春季相似,影响因素也类似。秋季黑潮流域各站位碳参数量值与春季略有不同,其可能的原因有较低的浮游植物生产、利用以及较低的微生物分解量;秋季黑潮水体中DIC含量与DIC/TAlk比值与春季差异较小,但p H值与TAlk高于春季,由此可以推测秋季黑潮水体中有着较高的[CO32-]/[HCO3-]比值。春季东海外侧陆架站位表层至30m层无机碳体系主要受台湾海峡暖流影响,高p H、低DIC/TAlk比值的KSW影响区域局限于陆架调查海区东南部;而在外侧陆架底层,黑潮水的影响范围扩大,低温、高盐、低p H、高DIC/TAlk比值、低DOC含量的黑潮入侵流(KBCNT)水舌离开黑潮主流径向正北方延伸并抬升至钱塘江口附近,形成一个表层以下的上升流区。陆架海区各层水体中有机碳参数分布基本模式均为近岸高于远岸,陆源输入对陆架海区有机碳(尤其POC)分布格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秋季调查中,上层海水垂直混合现象强于春季,东海陆架海区各层水体均表现为低p H、TAlk与高DIC/TAlk比值区;KUW区表现为p H低值中心以及TAlk、DIC与DIC/TAlk高值中心,体现了较深层水体上涌的影响;对黑潮源区的调查发现,南海水在表层至中层通过吕宋海峡与黑潮水的交换确实存在,p H较低、DIC/TAlk比值较高的南海水可能通过其对黑潮水的影响进而影响东海陆架海区的碳格局。由于黑潮在秋冬季节流轴更靠近东海陆架,且随着表层垂直混合的加剧,秋季黑潮的上升流也较弱,秋季航次中上升流区对东海陆架区碳格局影响减小,且其中心有向西侧偏移的迹象。2.黑潮主流径与东海陆架区碳的交换量巨大,黑潮主流径向东海陆架区有DIC和DOC的净输入,5~10月间其跨域陆架边缘向东海陆架区总输入DIC和DOC为58798.9 Gmol和3022.82 Gmol,其净输入分别为为37382.9 Gmol和1943.68Gmol,远超过河流对东海陆架区的贡献,而东海陆架区向黑潮有POC净输出,输出POC为36.23 Gmol;11~次年4月间黑潮跨越陆架边缘向东海总输入DIC、DOC与POC分别达48807.3 Gmol、2503.37 Gmol与64.94 Gmol。上升流对碳参数分布的影响持续至表层,其携带的黑潮中层水因此也可能进入陆架海区。水量模型估算黑潮水在5~10月间跨域陆架边缘向东海陆架区输入DIC总计58798.9 Gmol,净输入达37382.9 Gmol;黑潮水在5~10月向东海陆架区输送DOC与POC总计分别达3022.82与63.03 Gmol,黑潮水在陆架边缘通过交换过程向东海净输入DOC达1943.68 Gmol,而东海陆架水向黑潮主流径水体净输出POC达36.23 Gmol。东海向外输出的无机、有机碳绝大部分经由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黑潮水在11~次年4月间向东海陆架区输送DIC总计48807.3Gmol,输送DOC与POC分别总计2503.37 Gmol与64.94 Gmol。黑潮水向东海陆架海域输送DIC与DOC远超过河流对东海陆架区的贡献,POC输送量则小于河流贡献。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in the main flow path of black tide is 2078 . 1渭mol / kg , the average content of DOC and POC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depth . In autumn ,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rganic carbon parameters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are respectively 92.36 and 1.93 渭mol / L .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organic carbon parameters in the water bodies at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spring . The effects of black ti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to be in the range of 3022.82 and 63.03 Gmol , respectively , and the total output of DOC and POC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of East China Sea reached 3.68 Gmol and 63.03 Gmol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2;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丕福;牛铮;蒙继华;李向军;;1998~2003年卫星反演的中国陆架海叶绿素a浓度变化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2 缪经榜;陆架海流的计算方法(Ⅱ)[J];海洋与湖沼;1981年06期

3 黄大吉,苏纪兰,,陈宗镛;三维陆架海模式在渤海中的应用Ⅱ.温度的季节性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年06期

4 董军社,陈平富;氧同位素:追踪陆架海沿岸水团变化的良好标志[J];大自然探索;1996年02期

5 罗晓凡;魏皓;;陆架海碳循环模式研究现状与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6 韩喜彬;李广雪;杨子赓;宋健娜;刘勇;;中国东部陆架海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12期

7 修日晨;;关于陆架海区潮流运动方向旋转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4年04期

8 蔡树群,甘子钧;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的应用: 南海上混合层的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3期

9 袁业立;中国陆架海海洋环流与海洋科学研究及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4期

10 郭炳火;左海滨;;海底漂浮物初步实验[J];黄渤海海洋;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邱春华;毛华斌;吴加学;;台风对陆架海底温度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安春;徐方建;肖尚斌;刘建国;;中国陆架海全新世泥质沉积形成历史及气候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李广雪;;中国东部陆架海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高抒;;陆架海沉积作用研究的基本问题[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孟祥君;张训华;;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磁场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王厚杰;杨作升;;现代黄河沉积物“源到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志宇;强潮驱陆架海中的湍流与混合[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汪嘉宁;陆架海垂直混合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胡利民;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宗晓龙;琼东陆架海湍流混合的观测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2 卢汐;黑潮与东海的碳交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3 王琦;中国陆架海区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王晓君;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王立军;中国海区域的海洋数值模式与海—气耦合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0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60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b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