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本文选题:东印度洋 + 亚硝酸盐 ; 参考:《海洋科学进展》2016年03期
【摘要】:根据2013年春季东印度洋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PNM)一般位于75~100m水层中,且呈现斑块状分布,在赤道附近PNM所处深度较深,随着南北纬度的增加,PNM水深相应抬升。PNM位于温密跃层/营养盐跃层的中上部,且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深度上,PNM一般位于SCM层内下半部,且PNM深度随SCM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量值上,PNM量值与同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PNM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东印度洋PNM主要是源自浮游植物的释放。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spring 201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ximum nitrite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nitrit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bsurface layer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spring is generally located in the 75 ~ 100m water layer with a patch distribution, and the depth of the PNM near the equator is deep. With the increase of latitud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water depth of PNM rises correspondingly. PNM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the thermocline / nutrient cline, and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maximum chlorophyll layer (SCM)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The depth of PNM is generally located in the lower half of the SCM layer, and the depth of PN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of SCM,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 of PNM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same lay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NM, it is concluded that PNM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is mainly derived from phytoplankton release.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金】: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东印度洋南部水体综合调查春季航次(GASI-03-01-02-01)
【分类号】: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强,黄宣宝,张远辉;东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J];台湾海峡;1997年04期
2 何拥军;东印度洋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10期
3 叶黎明;翦知nc;金海燕;成鑫荣;;末次盛冰期以来印度尼西亚穿越流对东印度洋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8年03期
4 宣莉莉;邱云;许金电;曾明章;;热带东印度洋表层环流季节变化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4年01期
5 王东晓,刘峗,刘钦燕,施平;1997~1998年El Ni(?)o期间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层海洋的联系[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9期
6 李作明;林海勇;;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大海啸在东印度洋的泰国西海岸岩溶地区和邻近区域的破坏及地质效应[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7 王韶霞,刘秦玉,徐启春;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0年01期
8 胡水波;曹文熙;林俊芳;杨跃忠;王桂芬;周雯;;热带东印度洋6°N断面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特性[J];热带海洋学报;2013年04期
9 乔彬;刘子洲;张书颖;刘聪;李培良;;季风转换期东印度洋的赤道流系结构和水文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10 ;国际简讯[J];遥感信息;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丽萍;郭品文;唐碧;;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秋季障碍[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杨丽萍;郭品文;唐碧;;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秋季障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孙振宇;于卫东;;2002年和2003年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走航观测[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黄菲;;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李作明;林海勇;;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大海啸在东印度洋的泰国西海岸岩溶地区和邻近区域的破坏及地质效应[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罗茜 朱_g;努力建设国家海洋调查主力军[N];中国海洋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乔彬;热带东印度洋水文和环流特征及年际变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宣莉莉;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及其与孟加拉湾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1963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6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