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东南海域海底沙波发育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本文选题:海底沙波 + 分布特征 ; 参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1期
【摘要】:北部湾东南海域海底发育大量沙波,利用最新获得的多波束测深、沉积物和水动力数据对沙波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沉积物特征、水动力条件,海平面变化等不同控制因素对海底沙波发育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波广泛分布于沙脊顶部、沙脊槽中线附近及沙脊槽北端,沙波呈现远岸区尺度较小、对称性较好,近岸区尺度较大、多不对称的分布特征。海底沙波的发育和分布受现代潮流作用和沉积物特征的共同控制。潮流通道及流速的分布情况与沙波形态、规模的差异性分布一致。表层沉积物具有"远岸细、近岸粗"的特点,与沙波远岸尺度小、近岸尺度大的分布规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外,研究区出现有近对称形态的沙波,可能为海平面变化期间多期潮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残余沙波。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sand waves are developed in the sea floor southeast of Beibu Gulf. Using the newly acquired multi-beam sounding, sediment and hydrodynamic data, th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wave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th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trolling factors such as sea level chang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abed sand wa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wav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top of the ridge, near the middle line of the ridge and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ridge. The sand wav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er scale and better symmetry in the far shore area, larger scale and more asymmetry in the near shore area.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afloor sand waves are controlled by modern tidal curren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tidal current channel and veloc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wave shape and scale. The surface sedimen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distant shore and thick inshore", which have a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sand wave with small scale and large scale of nearshore. In addition, there are nearly symmetrical sand waves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may be the residual sand waves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hase tidal currents during the sea level chang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406061)
【分类号】:P73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ARFF Jan;MEYER Michael;;Reconstruction of paleocoastlines for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9年08期
2 姚衍桃;Jan Harff;Michael Meyer;詹文欢;;南海西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海岸线重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3 时小军;余克服;陈特固;;南海周边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5期
4 王伟伟;范奉鑫;李成钢;阎军;;海南岛西南海底沙波活动及底床冲淤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5 赵焕庭;王丽荣;袁家义;;琼州海峡成因与时代[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2期
6 曹立华;徐继尚;李广雪;史经昊;;海南岛西部岸外沙波的高分辨率形态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7 吴自银;金翔龙;李家彪;郑玉龙;王小波;;东海外陆架线状沙脊群[J];科学通报;2006年01期
8 罗深荣;侧扫声纳和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海洋调查中的综合应用[J];海洋测绘;2003年01期
9 高抒,方国洪,于克俊,贾建军;沉积物输运对砂质海底稳定性影响的评估方法及应用实例[J];海洋科学集刊;2001年00期
10 夏东兴,吴桑云,刘振夏,印萍,亓发庆,叶银灿,谢钦春,陈锡土,来向华,陈小玲;海南东方岸外海底沙波活动性研究[J];黄渤海海洋;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立;马小川;阎军;;北部湾东南海域海底沙波发育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1期
2 韩孝辉;薛玉龙;陈文;;海南感城近海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1期
3 房旭东;钟贵才;;多波束声呐和侧扫声呐数据融合方法研究综述[J];海岸工程;2016年04期
4 吴帅虎;程和琴;胥毅军;李九发;郑树伟;徐韦;陆雪骏;;长江河口主槽地貌形态观测与分析[J];海洋工程;2016年06期
5 朱钰;丁翔宇;陈飞;傅人康;;海南乐东陆架海底沙波分布特征及对海底管道的影响[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年11期
6 甘华阳;夏真;粱开;林进清;郑志昌;;北部湾海底近表层的沉积速率及沉积物中汞的累积趋势[J];南海地质研究;2015年00期
7 吴帅虎;程和琴;李九发;莫传玉;;近期长江河口南槽冲淤变化与微地貌特征[J];泥沙研究;2016年05期
8 陈双喜;赵信文;黄长生;孙荣涛;曾敏;刘凤梅;陈雯;;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化的沉积响应[J];地质通报;2016年10期
9 丁琳;杜家元;罗明;李小平;颜晖;郑嘉;;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K22陆架砂脊沉积成因分析[J];古地理学报;2016年05期
10 肖志广;潘广山;刘圣彪;胡庆辉;;侧扫声呐在海底管道路由调查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真;马胜中;梁开;石要红;;珠江口伶仃洋海底沉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2期
2 姚衍桃;詹文欢;刘再峰;张志强;詹美珍;;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与三角洲演化的关系[J];华南地震;2008年01期
3 黄维;汪品先;;南海深水区末次冰期和冰后期沉积物堆积速率的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5期
4 赵焕庭;王丽荣;袁家义;;琼州海峡成因与时代[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2期
5 曹立华;徐继尚;李广雪;史经昊;;海南岛西部岸外沙波的高分辨率形态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6 边淑华;夏东兴;陈义兰;赵月霞;;胶州湾口海底沙波的类型、特征及发育影响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黄德银,施祺,张叶春;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平面[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4期
8 张莉,李文成,沙志彬;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新Ⅶ线区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因素评价[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2期
9 黄镇国,张伟强;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遗迹高程的区域差异问题[J];台湾海峡;2005年02期
10 苏新,陈芳,于兴河,黄永样;南海陆坡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特性与气体水合物分布初探[J];现代地质;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进;沙波推移率公式的改进和验证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1989年02期
2 王伟伟;范奉鑫;李成钢;阎军;;海南岛西南海底沙波活动及底床冲淤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3 李泽文;阎军;栾振东;王小红;;海南岛西南海底沙波形态和活动性的空间差异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7期
4 钟亮;许光祥;曾锋;;沙波阻力分形表征的定床试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5 边淑华;夏东兴;陈义兰;赵月霞;;胶州湾口海底沙波的类型、特征及发育影响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曹立华;徐继尚;李广雪;史经昊;;海南岛西部岸外沙波的高分辨率形态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7 乐培九;李献忠;;沙波阻力问题的研究[J];水道港口;1989年01期
8 程和琴,王宝灿;波、流联合作用下的近岸海底沙波稳定性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9 黄必亮,杨家本;简单巨系统自组织的一个范例——沙波自组织现象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07期
10 程和琴,时钟,Kostaschuk Ray,董礼先;长江口南支-南港沙波的稳定域[J];海洋与湖沼;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缅;李勇;邹舒觅;;不同尺度海底沙波运移动力学模型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2 林缅;;探讨沙波运移关键参数-相位[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3 曹立华;徐继尚;李广雪;史经昊;;海南岛东方岸外沙波的高分辨率形态特征[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林缅;邹舒觅;刘玉君;;南海北部海域沙波预测[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范建峰;做一个最好的自我[N];金昌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鲍晶晶;台湾浅滩沙波动力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王伟伟;典型海域海底底床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川;南海北部陆架外缘海底沙波分布规律及活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2 张彬;南海北部海域海底沙波演化特征[D];天津大学;2007年
3 吕海青;扬子浅滩沙波底形活动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李近元;海南东方岸外海底沙波运移及浅地层结构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胡日军;南海北部外陆架区海底沙波动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俞康定;崇明东滩大型沙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哲;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底床沙波型态及其动力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董志华;台风对东方岸外沙波沙脊和海底地貌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周其坤;南海北部海底沙波演化特征的数值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4年
10 王琳;乐东22-1/15-1油气管线路由区工程地质灾害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1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8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