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选择性凝胶因子及其在油品污染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凝胶因子 + 相选择性 ; 参考:《高分子通报》2017年01期
【摘要】:近年来含油污水及海上油品泄漏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相选择性凝胶因子因其制备简单、生物相容性好、快速高效、可重复利用等优点为油品污染处理提供了新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相选择性凝胶因子的分类和自组装机理及相选择性凝胶因子的发展现状,重点对小分子凝胶因子进行了阐述,其中小分子凝胶因子包括氨基酸类、有机酸及其盐类、胆固醇类和糖类衍生物类等,并对有机高分子凝胶因子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对相选择性凝胶因子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oily sewage and oil leakage on the se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threatens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hase selective gel factor provides a new choice for oil pollution treatment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simple preparation, good biocompatibility, high speed and high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elf-assembly mechanism of phase selective gel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hase selective gel factor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small molecular gel factors, including amino acids, are emphasized. Organic acids and their salts, cholesterol and carbohydrate derivative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ase selective gel factors was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
【基金】:天津市科学基金项目(0402010001)资助
【分类号】:X55;O648.17;X703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樊凯奇;若干小分子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凝胶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侯秋飞;小分子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臧利斌;西佛碱类衍生物的阴离子识别与多重刺激响应体系的构筑[D];吉林大学;2013年
2 窦传冬;基于喹吖啶酮衍生物的功能分子凝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建梅,张德;溶胶—凝胶法的技术进展与应用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4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文彬;范永忠;Klaus Old銉rp;;振荡实验中施加的应力对凝胶过程的影响[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2年
2 杨座国;姚婷;;相转化法制超滤膜凝胶过程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智;黄征青;黄光斗;胡兵;胡圣飞;;凝胶过程中的磁场作用对添加剂传质速率及超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吕洁;许振良;魏永明;;以异丙醇为凝胶浴制备PVDF-PTFE疏水膜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华梁;;环氧树脂压力凝胶工艺及其应用[A];第六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常通;酸碱法提取鳙鱼蛋白及鱼糜凝胶品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艳;制备条件对有机凝胶结构与性质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张云华;改性硝化纤维素基固体推进剂及其凝胶/复合凝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立昂;基于无机盐溶胶凝胶过程调控的新型氧化铝(锆)基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华帅;多孔介质中弱凝胶的渗流和驱油特征可视化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6 牛立博;P-M型双组份凝胶因子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简华君;大豆蛋白对肌纤维复合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佳;大豆11S和7S球蛋白提取及其凝胶显微结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2 李海龙;长链烷氧基双酰腙类离子响应型超分子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任静;溶胶—凝胶法制备锆酸锂材料及其CO_2吸附性能[D];浙江大学;2016年
4 宋杰;溶胶—凝胶伴随相分离法制备氧化锆基多孔块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陈定强;溶氧及抗生素胁迫对热凝胶发酵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9年
6 张利;卵清蛋白——多糖共混凝胶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周雪松;PNIPAm温敏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孙琳;基于胆甾醇的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缪进;洗脱处理和pH调整对鸡肉糜低盐热凝胶形成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10 夏存平;多糖基物理凝胶的可控制备及其多重刺激敏感行为[D];华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87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8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