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一次罕见持续性海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本文选题:渤海湾 + 海雾 ; 参考:《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04期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NCEP提供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最优海温插值资料,诊断分析了2013年1月27-31日渤海湾罕见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罕见海雾发生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脊、大气层结稳定的气象背景下。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海域高压后部,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水汽向渤海湾输送和汇合,为海雾的形成、发展提供有利水汽条件。低空西南急流迅速发展,近海面层大气湍流发展加强,渤海湾位于急流左侧的辐合气流中,导致大量水汽和暖湿平流往渤海湾输送、聚集,渤海湾海气温差出现明显的由正向负转折,由平流蒸发雾转为冷却雾,边界层内逆温发展加强且逆温层高度增高,上述因素是海雾发展加强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31日白天水汽通量、温度平流、水汽辐合及垂直运动的空间配置达到最好,特强浓雾天气因而形成。
[Abstract]:Based on the FNL objective analysis data provided by NCEP / NCAR daily average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optimal SST interpolation data provided by NOAA, the causes of rare persistent sea fog in Bohai Bay from January 27-31, 2013 are diagnos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 / NCAR daily average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re sea fog occurred in the mid-latitude warm ridge with stabl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The Bohai Bay is located at the back of the high pressure in eastern China,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transport and confluence of warm and wet water vapor from low latitude to the Bohai Bay, which provides favorable water vapor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a fo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west jet stream at low altitud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n the offshore surface layer, the Bohai Bay is located in the convergent airflow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jet stream, resulting in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vapor and warm and wet advection being transported and accumulated into the Bohai Bay.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sea and air in the Bohai Bay has changed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from advection evaporative fog to cooling fog. The development of inversion temperature in the boundary layer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height of the inversion layer has been increased. The above factors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a fog to strengthen and maintain for a long tim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water vapor flux, temperature advection,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and vertical motion is the best on the 31st day,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extremely strong fog weather.
【作者单位】: 天津市气象台;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
【基金】:天津市科技兴海项目(KJXH2014-20)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5ZCZDSF00210) 中国气象局预报预测核心业务发展专项(CMAHX20160204)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敦双;张苏平;陆惟松;;青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和预测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3期
2 左迎芝;梁军;;大连及其近海海雾预报系统[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年03期
3 李晓丽;唐跃;王雷;;舟山海雾发生问题探讨[J];海洋预报;2011年01期
4 王绪翔;邵利民;曹祥村;;黄海西部2005—2007年海雾演变的气候特征研究[J];海洋预报;2012年03期
5 王东;;大连海域一次弱系统影响的海雾分析[J];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6 汤鹏宇;何宏让;阳向荣;;大连海雾特征及形成机理初步分析[J];干旱气象;2013年01期
7 李奉公;曹宗元;刘飞;;2008年冬季一次东海海雾过程研究[J];青海气象;2013年03期
8 井传才;青岛近海海雾的初步探讨[J];气象;1980年05期
9 王福志;青岛海雾的气候特点[J];山东气象;1982年02期
10 周发t ,刘龙太;海雾[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平;刘晓波;王亚男;;冷空气影响下的黄东海海雾特征分析[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熊勇;蒋辉明;;霞浦水门地区春季海雾的分析及预报[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3 张守宝;高山红;齐伊玲;;一次黄海海雾逆温层成因的观测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张苏平;任兆鹏;;下垫面热力作用对黄海春季海雾的影响——观测与数值试验[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裘杭培;叶玲萍;;台州市2009年沿海海雾天气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万裕;邓方俊;高领花;应迪;;浙江中部沿海海雾特征及预报着眼点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袁夏玉;高山红;王永明;张守宝;;一次伴随海雾的大气波导数值模拟及其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8 任兆鹏;张苏平;;下垫面热力作用对黄海春季海雾影响的数值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徐杰;黄宁立;过霁冰;;一次冬季黄东海海雾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程相坤;徐杰;傅刚;蔡冬梅;;一次黄海海雾数值模拟研究[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张苏平;我国海雾研究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张建江;海雾[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课题负责人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刚;揭示海雾的秘密[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周宽宏;开展航线海雾预报刻不容缓[N];中国气象报;2002年
5 ;航海人急盼拨雾见青天[N];中国气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郝增周;黄、渤海海雾遥感辐射特性及卫星监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衣立;黄海海雾/层云的空间分布及云底高度遥感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郭敬天;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黄辉军;华南沿海海雾及其边界层结构的观测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5 岳岩裕;春季南海海雾微观特征和雾水化学组分的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吕晶晶;南海北部海雾宏微观结构及雾水沉降特征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李鹏远;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兆鹏;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屈凤秋;一次华南沿海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张曦;厦门春季海雾宏微观结构观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卢博;CALIOP海雾检测及其在MODIS日间海雾遥感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田永杰;基于风云2号静止卫星数据的白天海雾监测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夏天竹;华南沿海海雾及南海海气温差气候特征分析与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7 张守宝;高压系统影响下黄海海雾的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齐伊玲;典型黄海平流海雾形成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燕滨;黄、渤海3个海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及统计预报[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王冠岚;北大西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1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99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