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发电试验场电气系统研究
本文选题:海洋能发电 + 试验场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能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能源的同时,传统的化石能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断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海洋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在我国蕴藏丰富,我国海洋能发电的研究进展迅速,但与之相应的海洋能发电试验场建设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海洋能发电试验场的电气系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因此加强海洋能发电试验场电气系统的研究对加快我国海洋能发电试验场的建设和海洋能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本文在详细分析波浪能和潮流能发电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海洋能发电系统的体系结构,建立了海洋能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对中国海洋资源的条件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沿海地区波浪能和潮流能资源的分布特点,针对威海褚岛海域进行海洋能发电试验场电气系统的研究,探讨了波浪能发电在威海褚岛海域的适用性;结合威海褚岛海域波浪特点,对目前几种主流的波浪能发电进行对比分析,能流密度较低的威海褚岛海域采用振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对采用振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振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提出基于微幅波理论和弗汝德-克雷洛夫理论的波浪能发电预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势函数表示波浪的运动特性,计算波浪压强未受影响时对浮体的作用力,利用绕射系数进行修正,得到能够反映附加质量效应的波浪力,通过对发电机转矩和转速的分析得到输出功率,推导出年发电量和能量转换效率。以波浪能发电的预测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海洋能发电试验场电气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了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发电装置电气系统、岸基输配电电气系统和数据集成与管理系统的特点,针对数据分析与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能指标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根据威海褚岛地区的实际海况,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振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系统模型,并将海况条件应用到模型中,验证了所有模型的有效性。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ergy in human society, t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hile human society consumes energy, the traditional fossil energy also caus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o develop new clean energy. Ocean energy is a kind of clean energy, which is rich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on ocean energy generation in China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corresponding marine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test sit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the electrical system of the oceanic power generation test site is its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engineering value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electric system of oceanic power generation test site for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oceanic power generation test site and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ceanic energy in China.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wave and tidal current energy generation principle,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ocean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ocean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energy and tidal current energy resource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the electric system of the oceanic energy generating test site in the waters of Chu Island, Weihai,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bility of wave energy generation in the waters of Chu Island of Weihai is discussed,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mainstream wave energy generation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ves in the sea area of Chu Island of Weihai. The oscillating float wave energy is used to generate power in Weihai Chu Island, where the energy flow density is low, and th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oscillating float type wave energy generator are analyzed. A prediction method of wave energy gene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icro-amplitude wave and Froude Krylov theory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potential function is used to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motion, and the force acting on the floating body when the wave pressure is not affected is calculated. The wave force which can reflect the additional mass effect is obtained by modifying the diffraction coefficient. The output power is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torque and rotational speed of the generator, and the annual power generation and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wave power generation, the structure of electric system of oceanic power generation test ground is constructed, 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system and electric system of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e-based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data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important performance indexes in the data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ea conditions in Weihai Chu Island, a model of oscillating floating wave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is built on MATLAB / Simulink platform, and the sea condition is applied to the model, which verifies the validity of all the model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艳馨;;潜力巨大、前景看好的清洁能源:海洋能[J];环境保护;2007年20期
2 乔权,,王金辉;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设想[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3 水君;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前景良好[J];海洋信息;1997年01期
4 蒋秋飚;鲍献文;韩雪霜;;我国海洋能研究与开发述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12期
5 赵世明;刘富铀;张俊海;张智慧;白杨;张榕;;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思路[J];海洋技术;2008年03期
6 王岑;;福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10期
7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J];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13年02期
8 于效群,崔立增;海洋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问题探讨[J];海洋通报;1984年01期
9 吴培木;福建沿岸及其岛屿的海洋能资源探讨[J];台湾海峡;1995年01期
10 阎季惠;国外海洋能的利用及我国的海洋能开发[J];海洋技术;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传];;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发展与展望[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邵萌;史宏达;梁丙臣;;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选址方案研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传];;国内外海洋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C];2002年
4 李磊;;海坛附近海洋能综合利用研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惠娣;陈俊华;宋瑞银;郑堤;;海洋能独立发电系统的来能预测及负载控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苏萍;;欧洲海洋能开发利用现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传];施伟勇;;中国海洋能资源的储量及其评价[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理;;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思路的初步探索[A];2012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海洋报;2011年
2 郭兴民 原峰;广东召开海洋能发展战略研讨会[N];中国海洋报;2009年
3 国家电监会经济学博士 高级经济师 魏青山;制约我国海洋能发展之关键[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 罗续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为海洋事业提供支撑[N];中国海洋报;2011年
5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奋力夺取海洋事业发展的新胜利[N];中国海洋报;2011年
6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王飞;用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海洋经济发展[N];中国海洋报;2012年
7 记者 于祥明;“十二五”海洋能发展思路敲定[N];上海证券报;2012年
8 于祥明;海洋能“十二五”发展规划有望上半年出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王晶;海洋能研发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海洋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蔡若愚;向海洋要能源 兼收环境价值[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文剑;环境压力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忻海平;海洋资源价值及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彭超;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王明舜;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冬慧;山东半岛蓝黄两区海域风能、波浪能资源数值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宇;300kW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3 左杰;海洋能发电试验场电气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余海青;海南省海洋经济现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周歆;海洋能管理的制度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吕芳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
7 徐银雪;促进海洋能开发的配额式投融资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宋德瑞;我国海域使用需求与发展分析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王树明;单桩式潮流电站的总体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贤俊江;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与产业技术推进的国际合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05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0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