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台风—海洋耦合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稳定基态海洋模式数据集 + 台风 ; 参考:《大气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由于海洋业务化预报模式对中尺度涡等海洋中、小尺度物理过程的准确预报仍然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区域台风—海洋耦合模式初始化采用稳定基态的海洋数据是当前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两组台风个例的模拟,检验了基于稳定基态海洋数据的区域台风—海洋耦合模式的模拟效果,并通过6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初始台风最大风速半径(Radius of maximum wind speed,RMWS)对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台风RMWS的影响贯穿整个模拟阶段,RMWS越大,下垫面热通量输送量级越大,台风强度越强。在台风强烈的风场作用下,海温反馈也越显著,从而引起热通量降低幅度增大。RMWS作为与台风结构密切相关的物理量在度量台风强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Abstract]: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mall-scale physical processes in mesoscale vortices and other oceans by the ocean operational forecasting model,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itialize the regional typhoon-ocean coupling model by using the stable ground state ocean data.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regional typhoon ocean coupling model based on stable ground state ocean data are tested by simulating two groups of typhoon cases, and six groups of sensitivity tests are carried 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maximum wind radius of the initial typhoon, Radius of maximum wind speedspeed RMWS,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coupled model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ater the effect of initial typhoon RMWS is during the whole simulation stage, the greater the heat flux level of underlying surface is and the stronger the typhoon intensity is. Under the strong wind field of typhoon, the SST feedback is more significant, which causes the decrease of heat flux to increase. RMWS, as a physical quantity closely related to typhoon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asuring typhoon intensity.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5045、4123042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151447~~
【分类号】:P732;P45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华;第二次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国际学术会议在比利时召开[J];大气科学;1989年03期
2 姚德良,谢正桐,李家春;禹城地区陆气相互作用耦合模式和观测研究[J];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3 李薇,俞永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模式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4 姚德良,张强,杜岳,何圆球;红壤地区陆气耦合模式研究及其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李清泉,丁一汇,张培群;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跨季度汛期预测能力的初步检验和评估[J];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6 王倩怡;张耀存;;P-σ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李涛;周广庆;;一个东亚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初步结果[J];科学通报;2010年09期
8 张志远;宋顺强;刘利;杨广文;张权;王燕;;浪流耦合模式数值模拟及检验分析[J];海洋技术;2011年04期
9 陈克明,张学洪,金向泽,俞永强,,郭裕福;一个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海洋大气环流耦合模式Ⅱ.模式气候漂移和增强温室效应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4期
10 金音,孙照渤;用简化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素香;张耀存;;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夏季气候特征的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周林;关皓;;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胡轶佳;李荔珊;钟中;刘喜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和非耦合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以1998年夏季为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林惠娟;钱永甫;;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制及东亚夏季风的模拟[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5 林惠娟;钱永甫;;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98年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检验[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赵其庚;;海气耦合模式对短期气候的模拟研究和预测试验[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肖潺;俞永强;;保形平流方案在耦合模式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刘磊;费建芳;章立标;;台风条件下一种新的浪流相互作用参数化方法在耦合模式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9 刘磊;费建芳;郑静;;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珊珊”台风中的应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岳彩军;陆维松;;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初始强迫风场的改进[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大庆;我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电子耦合模式[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古红萍;湖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夏长水;基于POM的浪流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大洋和近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郑辉;北京大学陆气耦合模式的研发及检验[D];北京大学;2014年
4 张进峰;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改进及航海仿真应用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宋振亚;波致混合对气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岳彩军;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7 孙明华;GRAPES-ECOM-si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对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汪方;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云辐射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刘斌;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物理基础及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任丹琴;海浪破碎的数值研究及其在海气耦合模式系统中的应用[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林谌;大气—海洋—海浪实时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3 杨静思;波流实时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4 刘岩松;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李志强;一个耦合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亓春霞;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MM5V3/ECOM-si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的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10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1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