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表层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季节变化
本文选题:胶州湾 + 无机碳体系 ; 参考:《海洋与湖沼》2016年01期
【摘要】:根据200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08年1月(冬季)和2010年4月(春季)在胶州湾海域测得的p H、溶解无机碳(DIC)、总碱度(Alk),以及通过以上参数计算得到的二氧化碳分压(p CO2)的数据,结合现场的化学、水文、生物等参数,探讨和分析了该海域的二氧化碳各参数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胶州湾p H、DIC、Alk和p CO2的年变化范围分别为:7.77—8.30,1949.2—2201.8μmol/kg,2033.9—2382.5μmol/kg和89.9—745.3μatm,均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温度是影响胶州湾碳酸盐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陆地径流和降水会降低海水碳酸盐体系中各参数的含量,但是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DIC、Alk和p CO2的含量。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August 2007 (summer, November (autumn, January (winter) and April 2010 (spring) measured in Jiaozhou Bay,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total alkalinity (Alki), and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 CO _ 2) calculated by the above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chemical, hydr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fiel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easonal var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dioxide parameters in the sea area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variation ranges of PHS DICK and PCO2 in Jiaozhou Bay are respectively: 1 77-8.30 渭 mol 路kg ~ (-1) 1949.2-2201.8 渭 mol 路kg ~ (-1) 2033.9-2382.5 渭 mol/kg and 89.9-745.3 渭 atm, respectively.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ate system in Jiaozhou Bay, and land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will reduce the content of various parameters in seawater carbonate system. However, huma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also increase the contents of DICN Alk and p CO 2 to some exten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6062号,40706040号
【分类号】:P7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向英;李秋芬;迟晓;高伟;矫国本;;胶州湾北部水域挥发性酚的分布及年际变化[J];海洋水产研究;2006年06期
2 杨卫华;;胶州湾物质输运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1期
3 于宁;郭佩芳;吕忻;李立立;;胶州湾海岸线的演变与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4期
4 王艳玲;安文超;刘伟;;胶州湾海域富营养化水平与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10期
5 杨东方;陈豫;常彦祥;刘春秀;翁怡婵;;胶州湾水体镉的分布及来源[J];海岸工程;2013年03期
6 顾宏堪,刘明星;青岛胶州湾沿岸夏季暴雨大量死鱼原因[J];海洋湖沼通报;1979年01期
7 郑继民,沈渭铨;胶州湾沉积物工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8 牛承章;;《胶州湾自然环境》一书即将出版[J];海岸工程;1983年01期
9 朱兰部,张启龙;应用模糊聚类法对夏季胶州湾海水类型的初步划分[J];海洋科学;1986年05期
10 张方俭;;胶州湾的海冰与区域开发[J];海岸工程;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方;高振会;孙培艳;秦洁;郭军辉;;胶州湾西南水域重金属砷的分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林晓红;王伟;林森;;水环境容量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以胶州湾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3 杨东方;朱四喜;王凤友;杨秀琴;吴云杰;;汞对胶州湾水域的影响——水域迁移过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4 陈聚法;陈碧鹃;李秋芬;过锋;崔毅;马绍赛;;胶州湾北部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颜天;谭志军;李钧;张永山;于仁诚;王云峰;周名江;;赤潮的生物毒性评价的初步研究——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一次胶州湾赤潮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王凌;黎先春;殷月芬;徐晓琴;周文辉;王小如;;胶州湾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污染现状与风险影响评价[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艳东;魏潇;;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溢油应急及生态系统保护对策[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丁海兵;刘宗丽;杨桂朋;;胶州湾表层水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时空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学庆;伊希刚;傅营;;基于NPZD生态动力学模型的胶州湾水质数值模拟实验[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10 高振会;杨东方;孙培艳;秦洁;曹海荣;;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残留及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波;“胶州湾的生态会大有改观”[N];青岛日报;2013年
2 姜言明;青岛投资千万元“克隆”胶州湾[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鲁文;山东青岛:胶州湾禁建制革等工业项目[N];消费日报;2010年
4 记者 代桂云 通讯员 邹立明;胶州湾,祝你健康![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杨晓星;认真清理环胶州湾用海项目 未经政府批准一律视为违规[N];青岛日报;2012年
6 陈之焕;胶州湾年内划定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环境[N];中国海洋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杨晓星;胶州湾实行最严格保护[N];青岛日报;2013年
8 记者 孙英利 特约记者 马桂山 通讯员 贾国富;胶州湾海域溢油得到有效控制[N];中国交通报;2013年
9 赵祥兵;飞越胶州湾[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10 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委员 武建平;废水排海切莫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哲;胶州湾水体交换与营养盐收支过程数值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赵淑江;胶州湾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的长期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4 邹涛;夏季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张燕;海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薛明;胶州湾海—气CO_2通量及其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李玉;胶州湾主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李宁;长江口与胶州湾海水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与氮、磷的耦合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9 汪亚平;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瑾;环胶州湾河流对胶州湾水沙输送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徐晓达;胶州湾东部和青岛前海地质环境及污染状况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牟森;胶州湾岸线变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纪朝彬;胶州湾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董兆选;胶州湾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刘宗丽;胶州湾水体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吕志峰;胶州湾排污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张燕;胶州湾非保守物质水质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王震勇;胶州湾浮游生态系统四十年变化的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高元鹏;胶州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粒级结构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0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2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