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影响吕宋海峡水体输运量年代际变化的局地因子

发布时间:2018-06-15 19:40

  本文选题:吕宋海峡水体输运量 + 年代际变化 ; 参考:《热带海洋学报》2016年04期


【摘要】:一般认为,吕宋海峡北南两端压力梯度或深度积分的动力高度差是太平洋水通过吕宋海峡西侵南海最直接的动力学。这一动力高度差与吕宋岛西部外海气旋式中尺度涡(即吕宋冷涡,Luzon cold eddy,LCE)的季节性出现有关,而LCE活跃区上空正的风应力旋度(wind stress curl,WSC)在LCE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基于上述思路,利用涡分辨力海洋环流模式OFES[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GCM)for the Earth Simulator]的62年(1950—2011)后报结果首先得出吕宋海峡水体输运量(Luzon Strait transport,LST)不仅有约3年和7年显著的年际振荡,而且有约14年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然后分析LCE活跃区上空WSC异常场主要模态低频振荡特征以寻找影响LST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局地因子。结果表明,对LCE活跃区上空WSC去除季节性信号的异常场做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取得了典型的年际以上尺度的主要模态特征,其第一模态时空变化表现为约14年显著的年代际振荡和WSC异常场正位相区年代际尺度上的南移,而第二模态表现为约3年显著的年际振荡和WSC异常场正位相区年际尺度上的北移。另一方面,LST约7年的变化特征可视为源区黑潮水体输运量低频变化在该尺度上的印记。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dynamic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ssure gradient or the depth integral on the north and south sides of the Lv Song Strait is the most direct dynamics of the Pacific water through the Lv Song channel West invas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is dynamic height difference is related to the seasonal appearance of the mesoscale vortex of the western Lv Song Island (i.e. the Lv Song cold vortex, Luzon cold eddy, LCE), and the LCE active area above the active region. The positive wind stress curl (wind stress curl, WSC)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LCE. Based on the above ideas, the 62 years (1950 - 2011) of the vortex resolution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OFES[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for the, first obtained the volume of water transport in the Luzon Strait. Not only have the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oscillations of about 3 and 7 years, but also have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changes for about 14 years. Then, the main modal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s of the WSC anomaly field over the active region of LCE are analyzed to find the lo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L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normal field of removing seasonal signals from the upper air WSC in the active region of LCE is experienced.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obtained the typical main 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nnual above scale, and its first mod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shows about 14 years'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s and the South shift of the positive phase region of the WSC anomaly field, while the second mode shows a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WSC anomalies about 3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LST for about 7 years can be seen as a mark on the low frequency variation of the transport volume of the Kuroshio Water Body in the source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1020101)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5002-2)~~
【分类号】:P73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永罡,白人海,谢安;中国东北地区干旱趋势的年代际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孟祥凤,吴德星,胡瑞金,兰健;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J];科学通报;2004年15期

3 吴德星;林霄沛;万修全;兰健;;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浅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1期

4 王妍;钱明;朱伟军;;夏季欧亚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可能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刘莉红;琚建华;郑祖光;刘晓玲;;我国南方夏半年干湿的年代际变化分析与转换机理探讨[J];热带气象学报;2012年06期

6 王然;于非;司广成;;淮河流域5~6月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J];海洋科学;2014年02期

7 张庆云,彭京备;夏季东亚环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登陆中国台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8 顾薇;李崇银;杨辉;;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J];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9 于群;郭品文;张福颖;;全球夏、冬季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杜军;胡军;建军;拉巴;;拉萨近半个世纪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薇;李崇银;杨辉;;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2 纪忠萍;熊亚丽;谷德军;谢炯光;;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500hPa环流和海温场的相关[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连童;黄荣辉;;我国春季气候年代际变化与夏季气候变化的差异[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刘海涛;;北京近160年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霞;梁建茵;;南海夏季风强度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建波;刘秦玉;张苏平;姚圣贤;;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何金海;朱志伟;TimLi;;中国南方降水春夏季节反相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8副热带气象发展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3年

8 苏明峰;;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气候冷暖与干湿配置的年代际变化[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江志红;李建平;屠其璞;;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赵东;王国荣;;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垂直运动年代际变化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 翟盘茂;在区域尺度上认识年代际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黄荣辉 周连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N];中国气象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辛晓歌;近四十年中国东部春末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杨若文;全球低频遥相关年代际变化规律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曾刚;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简茂球;大气热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D];中山大学;2004年

5 王宏;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主模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鸣婧;西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淮夏季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周晓霞;中国冬温夏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浅层海洋热异常的相关联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3 于群;全球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徐珍;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中国降水和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王妍;夏季欧亚地区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李强;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其非线性作用机制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孙友庆;南太平洋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李江萍;南太平洋热含量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朱娜;印度洋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孙秀博;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23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23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