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与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9 07:53

  本文选题:海冰密集度 + AMSR-E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北极海冰是全球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十几年来北极海冰快速减少。研究表明,近年多年冰面积和范围减少的速度快于总体海冰减少的速度,北极海冰融化期变长。而且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区边缘,即夏季的海冰外缘区,而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冬季海冰外缘区。因此研究季节性海冰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意义重大。季节性海冰的研究需要有良好的数据支持,然而目前尚无发布的季节性海冰密集度数据。因此为了实现本文研究目的,首先要获取较合理精确的北极季节性海冰密集度数据。海冰密集度是极区海冰监测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微波数据具有较好的时空分辨率,是反演北极海冰密集度的重要数据,本文使用AMSR-E89GHz数据ASI反演算法得到的海冰密集度是目前能够获得的分辨率最高的微波数据。在以前的算法中往往使用固定的系点值,导致反演的海冰密集度会在低密集度区低估,高密集度区高估。本文实现了动态系点值ASI算法,更重要的是在统计开阔水系点值的时候考虑了云对系点值的影响,消除了云对系点值的影响,使得纯水系点值更接近真实状况。通过每天的系点值得到的反演方程在低密集度区增大了海冰密集度,在高密集冰区减小了海冰密集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微波数据的反演准确度。通过与选取的40幅北极冰边缘区和季节性海冰区域晴空条件下的MODIS 500m分辨率反照率数据计算的海冰密集度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显示,在所有试验样本中,本文结果95%的样本平均差异比使用固定系点值ASI算法结果的小,而且75%样本的均方根差异比使用固定系点值ASI算法产品小。北极海冰密集度可以分析整体海冰的变化,但是近年来北极多年冰的面积和范围减少明显,由此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北极多年冰的反演的精度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没有发布的多年冰密集度产品用以研究,本文较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前人在研究论文中使用微波数据反演多年冰的三种算法,NASA TEAM, Lomax和Wang算法。通过比较发现,这些算法都能够很好的反演北极总的海冰密集度,但是对于多年冰的反演有较大的差异,其中Wang和Lomax算法得到的多年冰面积在秋季和冬季过多而且变化明显,NASA TEAM算法得到的多年冰面积要稳定。本文在NASA TEAM算法的基础上改进了多年冰反演算法,同本文定义的参考多年冰面积相比,1-3月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差异分别为0.75×106kmm2和0.79×106km2,9-12月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差异分别为-0.11×106km2和0.17×106km2,同周平均的冰龄数据得到的海冰范围相比较,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差异分别为0.69×106km2和0.84×106km2,进一步与逐日的冰龄数据进行比较,其平均差异和均方根差异分别为0.35×106kmm2和0.77×106kmm2,在四种算法中,本文算法的差异最小,但是海冰分类反演受到海冰表面性质等的影响,而且缺少更多的实测数据来检验,因而其反演结果还需进一步提高。近年北极海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北极中央区边缘,为了研究北极季节性海冰的变化,使用本文算法反演的海冰密集度和定义的参考多年冰密集度计算得到的季节性海冰密集度数据对北极冬季季节性海冰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极秋冬季季节性海冰EOF分解发现,2002-2012年期间北极季节性海冰变化的前两模态主要体现为2005年和2007年的季节性海冰距平。其中第二模态主要体现了北极海冰在2005年的一种极端变化,而第一模态不仅体现了北极海冰在2007年的变化,还体现了北极季节性海冰的从负位相到正位相的转变。通过比较发现,北极季节性海冰最主要的变化发生在北极太平洋扇区,在2007年,秋冬季季节性海冰距平发生位相转变,2007-2010年一直维持正位相,北极太平洋扇区秋冬季季节性海冰保持显著正距平。太平洋扇区表面温度最大异常也发生在2007年,从大气环流来看,2007年之后波弗特高压异常偏高有利于夏季太平洋扇区海冰的减少,而西风急流的减弱有利于夏季波弗特高压异常的维持,结合夏季海冰速度,顺时针的冰速分布有利于海冰离开太平洋扇区,因而会导致冬季太平洋扇区海冰转为正距平并且从2007年一直维持到2010年。
[Abstract]:Arctic sea 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lobal climate .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 the ice density of Arctic sea ice has been reduced rapidly over the past decad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青;“工程海冰”新观点,“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2 康建成;海冰及海冰与海洋、大气、生物圈国际会议[J];极地研究;2000年03期

3 季顺迎,岳前进,姚征;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康建成;第17届鄂霍次克海和海冰国际研讨会[J];极地研究;2002年01期

5 ;白色灾害——海冰[J];甘肃科技纵横;2002年06期

6 康建成,孙波,孙俊英,孟广琳,GOTO-AZUMA Kumiko,张小伟;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7 邓冰,佟凯,张学宏,刘金芳;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高振会,杨建强,费立淑;分形分析方法在海冰趋势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3年04期

9 王学忠,孙照渤,胡邦辉;近年来国外海冰模式发展的回顾[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肖培弘;海冰,可怕的破坏力[J];海洋世界;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郑杨;海冰预警:科技大显身手[N];经济日报;2010年

5 海贝;走近海冰[N];中国渔业报;2010年

6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大庆;我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谢盼 张博;河北:海冰融化影响水产养殖[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樊婷婷;近30年来南极海冰增长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钟文理;波弗特流涡系统下的加拿大海盆中上层海洋多年变化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郝光华;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与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10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艳平;极区油船与冰碰撞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刘立剑;基于C波段PolSAR的多特征融合的海冰厚度反演[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李明广;夏季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及其光学特征观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珊珊;基于图像处理的GOCI卫星海冰漂移监测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7 吴青;基于GOCI卫星的渤海海冰漂移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沈杨;结合MRF与v-SVM的SAR海冰图像分类[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灿俊;结合相干斑抑制和区域生长的SAR海冰图像MRF分割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昂安;带有区域分裂自适应细化过程的SAR海冰图像分割[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39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039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