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受控三轴应力-应变下沉积物声速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7-29 10:05
【摘要】:对南海某海域深度100~400m的海底浅层(约2m埋深范围)沉积物柱状样在接近海底水压力下进行三轴应变-声学同步测量,结果表明沉积物纵波声速有两个特征:(1)从应变过程开始到结束,沉积物纵波声速不断变化;(2)平均声速随着平均静弹性模量的增加,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存在声速最小值。这些结果与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围压、颗粒的结合状态改变有关。此外,沉积物动弹性模量和孔隙度呈良好的负相关性,这与孔隙度增大含水量增大有关;动弹性模量是静弹性模量的10~100倍,这主要与三轴应变试验的应变数量级与声波振动产生的应变数量级的差异大有关。采用本论文实验测量的数据分别建立了双复合参数-声速和孔隙度-声速经验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双复合参数-声速公式声速预报误差约是孔隙度-声速公式的1/4,表明双复合参数-声速公式更加有效。
[Abstract]:A triaxial strain-acoustic synchronous measurement of sediment columnar samples at a depth of 100m to 400m in a certain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pressure of water near the sea flo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of longitudinal wave in sediment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1)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strain process, the sound velocity of the longitudinal wave of sediment changes continuously, and (2)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ean stat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the mean velocity of sound changes from large to small to large, and there exists the minimum sound velocity. These results are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nfining pressure and particle binding state of shallow surface sediment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good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and porosity of sedi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and the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is 10 ~ 100 times that of stat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This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gnitude of strain in triaxial strain test and the magnitude of strain produced by acoustic vibr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measured in this paper, the empirical formulas of double composite parameters-sound velocity and porosity-sound velocity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error of sound velocity is about 1 / 4 of the formula of porosity and sound velocit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ormula of double composite parameter and sound velocity is more effective.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034,41476028)
【分类号】:P73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博,黄韶健,李赶先,张福生;在不同沉积物类型中的声速测量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2004年01期

2 王文强;韦献革;温琰茂;;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硫化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3 王修林;辛宇;石峰;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溶解无机态营养盐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通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董海军;单凤安;;绥中芷锚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分布及特征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5 李粹中,张富元,王秀昌;东海沉积物成因环境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6期

6 朱永其;百万分之一东海地形图、沉积物类型图、地貌图审议会在杭州召开[J];东海海洋;1984年02期

7 张海生,王成厚;浙江近海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1984年04期

8 ;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S2期

9 朱而勤;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10 赵一阳,何丽娟,陈毓蔚;论黄海沉积物元素区域分布格局[J];海洋科学;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敬泰;贾永刚;单红仙;;黏性沉积物抗侵蚀性研究综述[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海明;郑西来;刘宪斌;;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贾永刚;王俊超;许国辉;单红仙;付元宾;;水动力对黄河口潮坪粒度组成改造实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彬;黄、东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溶解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原野;基于声学方法的中国近海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动力过程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张海平;深海粘土沉积物组份环境矿物学属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4 亢振军;东海赤潮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关系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方杰;浙江沿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的分析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丁忠军;海底沉积物电阻率原位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曼;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叶旺旺;东、黄海溶存甲烷的分布、产生及释放[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李浩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氮的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石峰;营养盐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和交换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刘辉;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辛宇;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肪酸类生物标记物的初步分析及其在营养盐界面交换过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张辉;黄东海沉积物中营养盐分布及交换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董爱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杜晓蕾;辽东湾葫芦岛与营口近海近百年来沉积物中有孔虫群及其对人为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霍素霞;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对波浪响应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52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152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a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