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吕宋海峡夏季内潮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8-12-06 14:46
【摘要】:利用三维海洋环流模式MITgcm,对吕宋海峡夏季内潮的生成与传播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八分潮驱动的情况下,吕宋海峡夏季生成的内潮能量有4.7GW传入西太平洋,7.7GW传入南海,其中M2分潮最强,K1分潮次之。半日分潮主要在恒春海脊中部和巴坦群岛附近生成,并在传播过程中衰减迅速;全日分潮主要在巴布延群岛西北处及兰屿海脊北部生成,在传播过程中衰减较慢。西传M2和K1内潮主要在兰屿海脊南部生成,且西传M2内潮在恒春海脊北部得到增强,在恒春海脊中部则被削弱。在恒春海脊北部生成的东传M2和K1内潮在经过兰屿海脊时被削弱。恒春海脊使得部分源于兰屿海脊的西北向全日内潮转向西南,形成向南海海盆的内潮分支。
[Abstract]: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inner tide in the Luzon Strait in summer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MITgc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tide energy generated in the Luzon Strait in summer is 4.7GW spreading to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7.7GW to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M2 component is the strongest, and K1 is the second. The semidiurnal tide is mainly formed in the middle of Hengchun Ridge and near Batan Islands and attenuates rapidly during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and the whole day tide is mainly formed in northwestern Papua Islands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Lanyu Ridge, and the attenuation is slow during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The internal tide of M2 and K1 mainly form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Lanyu Ridge, and the internal tide of M2 was strengthened in the north of Hengchun Ridge and weakened in the middle of Hengchun Ridge. The east-propagating M2 and K1 internal tides form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Hengchun Ridge are weakened when they pass through the Lanyu Ridge. The Hengchun Ridge causes the northwestern tide from the Lanyu Ridge to turn southwest to the southwest, forming the branch of the inner tide toward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91860部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内波的生成、传播及其三维性”(41276008) 山东省超级计算科技专项项目“全球大洋中尺度涡旋预报和南中国海内孤立波预报系统研发”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分类号】:P73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朴;方文东;于红兵;;近海陆架区内潮观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2 姜波;吕咸青;;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1期

3 张效谦,梁鑫峰,田纪伟;南海北部450m以浅水层内潮和近惯性运动研究[J];科学通报;2005年18期

4 郭朴;方文东;甘子钧;陈荣裕;龙小敏;;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内潮特征[J];科学通报;2006年S3期

5 戴德君;乔方利;袁业立;;弱地形上内潮生成问题——1.数学物理框架及解析解[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6 郭圣明;胡涛;;黄海内潮特征及对声传播的影响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7 蔡树群,陈荣裕,邱章;底地形变化对内潮产生影响的数值研究[J];台湾海峡;2000年01期

8 戴德君;乔方利;袁业立;;弱地形上内潮生成问题——Ⅱ.粗糙地形情况下水深对内潮能通量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9 潘爱军;李立;郭小钢;许金电;;2002年夏季广东陆架边缘上升流海域的内潮现象及其局地反馈初探[J];台湾海峡;2012年02期

10 蔡扬;郭朴;方文东;;1998年南海北部20天定点连续观测的内潮分析(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海波;苗春葆;吕咸青;;一个等密度坐标内潮伴随同化模型的数值建模及其初步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刚;乔方利;侯一筠;林敏;;有限深海洋中内潮生成的亚临界问题[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梁鑫峰;张效谦;;利用高度计资料估计内潮能通量的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丽丹;内潮生成机制以及吕宋海峡周边海域内潮的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李明杰;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陈海波;一个等密度坐标内潮伴随同化模型的数值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苗春葆;三维等密度坐标数值模型的建立以及南海内潮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高艳秋;等密度坐标内潮伴随同化模型在参数反演及南海东北部内潮研究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戴德君;若干地形下内波传播及内潮生成问题的理论解[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司广成;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高秀敏;考虑内潮耗散的南海潮波伴随同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杨庆轩;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超;吕宋海峡内潮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姜波;渤黄东海内潮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刘鲁燕;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欢;吕宋海峡M_2内潮生成与传播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姚晓萍;基于HAMSOM模式的夏威夷海域M_2内潮能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66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366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f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