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生物扰动对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烃降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2-29 16:09
【摘要】:海上石油运输及石油开采的发展,导致近海海洋石油污染不断输入,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最终沉降进入沉积层,从而使得海洋沉积层成为石油污染物的"汇"。底栖生物的扰动作用能够改变沉积层结构,促使沉积颗粒物迁移,因而影响沉积层中污染物的迁移及向水层的释放;生物扰动过程改变了沉积层的氧化还原环境,影响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沉积环境中微生物菌群组成与活力,进而促进沉积层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降解。本论文针对近岸海域沉积物石油烃污染问题,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系统,研究了沙蚕生物扰动作用下埋藏于沉积物中不同深度的石油烃类污染物向水层的释放行为,及其在沉积物中的迁移和降解。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沙蚕的扰动作用促进了沉积颗粒物的再悬浮,使得上覆水中悬浮颗粒物(TSS)浓度升高,同时使上覆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显著升高。扰动组上覆水中TS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扰动组上覆水中DOC含量同样高于对照组,随着实验进行,上覆水中DOC含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TSS与DOC的相关性分析,上覆水上层水TSS与DOC呈显著相关性(P0.05),下层水TSS与DOC不相关(P0.05)。生物扰动显著促进沉积层中污染物向水层的释放。实验30天后,对于深层埋藏扰动组,姥鲛烷、十九烷、菲和芘的释放通量分别为3046.44 ng m-2 day-1 612.88 ng m-2 day-1、369.32 ngm-2 day-1 124.33 ng m-2 day-1。对于浅层埋藏扰动组,姥鲛烷、十九烷、菲和芘的释放通量分别为 3506.78 ng m-2 day-1 810.06 ngm-2 day-1、60.51 ng m-2 day-1 75.69ng m-2 day-1。其中,深层埋藏组与浅层埋藏组中,污染物主要以颗粒态形式释放,分别占总释放量的56%-99%及47%-99%,表明生物扰动作用通过促进颗粒物的再悬浮,增加了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沙蚕扰动范围内,不同埋藏深度污染物的释放量无显著差异,说明污染物的释放与埋藏深度无关。沙蚕的生物扰动作用改变了污染物在沉积层中的纵向分布。在深层埋藏实验组中,污染物的迁移范围可达到沉积物表层,其中各污染物最初放置位置距表层10cm,实验30天后,污染物纵向分布范围为表层至15cm,姥鲛烷、十九烷、菲和芘到达表层的迁移率分别为10.3%、6.5%、11%和5.8%。在浅层埋藏实验组中,污染物的迁移范围可达到沉积物底层,各污染物最初放置位置距表层2cm,实验30天后,污染物纵向分布范围为表层至15cm,姥鲛烷、十九烷、菲和芘到达底层的迁移率分别为12%、11.7%、11.9%和17.3%。无沙蚕对照组中,污染物从最初放置位置的迁移范围在2-4cm之间。对比各污染物的迁移率,沙蚕的扰动行为对芳烃类的迁移更加明显,这可能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有关。实验30天后,沙蚕扰动组中各污染物含量显著低于无沙蚕对照组,说明沙蚕的扰动行为促进了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降解。在深层埋藏组中,姥鲛烷、十九烷、菲、芘的降解率分别为39%、54%、33%和35%;浅层埋藏实验组中,姥鲛烷、十九烷、菲的降解率分别为52%、73%、65%及65%,其中浅层埋藏扰动组的降解效果显著高于深层埋藏扰动组的降解效果,可能因为浅层沉积层的氧化环境优于深层,更有利于微生物菌群好氧降解。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伟芳;夏品华;林陶;张邦喜;詹金星;胡继伟;;喀斯特山区溪流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及其迁移——以麦西河为例[J];中国岩溶;2011年01期

2 易文利;王圣瑞;万红莲;杨苏文;金相灿;;外加碳源及沉水植物狐尾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3 王立志;王国祥;俞振飞;周贝贝;陈秋敏;李振国;;沉水植物生长期对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磷迁移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02期

4 江小桃;谭烨辉;柯志新;黄良民;;投放双齿围沙蚕和马尾藻对养殖底泥上覆水氮、磷含量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4期

5 郑淑君;郭加宏;王道增;;底泥-上覆水界面污染物释放机制的数值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6 陈华林,陈英旭,许云台,沈梦蔚;上覆水性质对沉积物吸附有机污染物能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7 朱广伟,秦伯强,陈英旭,周根娣;运河(杭州段)沉积物磷释放的模拟试验[J];湖泊科学;2002年04期

8 徐会玲;唐智勇;朱端卫;倪玲珊;;菹草、伊乐藻对沉积物磷形态及其上覆水水质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0年03期

9 王圣瑞;金相灿;赵海超;崔哲;颜昌宙;步青云;楚建周;周小宁;;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J];地球化学;2006年02期

10 王成厚;东海陆架近岸区底部界面附近的SO_4~(2-)[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乔培培;陈丕茂;李娜;;沉积物-上覆水的营养盐变动特征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顾敦罡;张青;黄民生;曹承进;何岩;;温州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3 郑淑君;郭加宏;王道增;;底泥-上覆水界面污染物释放机制及规律的数值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吕昌伟;何江;梁英;毛海芳;刘华琳;王凤娇;;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碳的形态分布及其制约机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仁英;周志高;杨浩;;上覆水pH对滇池沉积物重金属释放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韩建刚;朱咏莉;;蓝、绿藻增殖、悬浮与沉降过程对水-泥界面磷素动态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立志;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上覆水中磷迁移转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广伟;运河(杭州段)沉积物污染特征、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宋力;温瑞塘河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污染特征与源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修峰;长江口潮滩湿地底质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都兴莉;稻田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对沉积物—水界面交换与耦合的扰动作用[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波;基于水生植物分区的湖泊DOM与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特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冯晓明;间歇扰动作用下的污染水体泥水同步净化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红;入河污泥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5 熊莹槐;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混养模式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碳的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刘莉;沟渠水生植物氮素去除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卜勇;南淝河示范段内源污染特征及原位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黄杨;洱海氮来源及对上覆水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6年

9 李文斌;底泥扰动悬浮除藻技术[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周建宇;不同溶解氧条件下河道上覆水脱氮过程研究及近红外光谱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95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395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0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