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浙江省沿海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驱动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7 09:13
【摘要】:海岸带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陆交互过程中的作用,成为全球LUCC研究的热点。目前LUCC的研究重点已发生了“从全球到区域”的转变,通过大量不同尺度、不同区域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探讨LUCC的动力学原因。浙江沿海地区同时具有地理一致性和社会经济一致性特征,在海岸带区域有着极强的代表性。以浙江沿海地区为例,本文研究了1990年至2010年间其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推演出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影响程度,同时定量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原因。本文采用了多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对重新认识浙江沿海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因子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了浙江沿海地区1990-2010年间土地覆盖变化。发现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和水田的“一增一减”。作为沿海地区特殊类型的滩涂逐年减少。 (2)研究了浙江沿海二十年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的动态特征。研究表明,土地覆盖动态度上升,变化最快的是杭州区,最慢的是嘉兴区;土地开发程度处于发展时期,土地开发程度最高的是嘉兴区,程度变化最大的是杭州区;从土地覆盖结构看,该地区2000年土地覆盖无序性最高,结构性最差,此后有序性与结构性逐渐增加,单一土地覆盖类型越来越突出;从土地覆盖重心看,城镇用地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与之对应的水田向西北方向迁移,滩涂向东南方向迁移;土地覆盖转移矩阵表明主要的转移类别为水田和城镇用地,且不同时期前四种转移情况是相同的,为水田到城镇用地、旱地到城镇用地、水田到早地以及早地到水田。 (3)分析了自然地理因素对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坡度影响较大的类别有滩涂、城镇用地、水域、水田;受城市影响辐射度较大的类别有滩涂、城镇用地、水田;受交通便捷性影响较大的类别有城镇用地、水田、旱地。 (4)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与包括经济、人口、技术等在内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及其中的典型变量。研究表明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为第一产业、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农人口。
【图文】:

浙江省沿海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驱动分析


图2.〗研究区地理区位及范围图(蓝色部分)Fig2. 1 Location and scope of the study area (blue region)9

浙江省沿海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驱动分析


(1)地形地貌浙江沿海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总体特征如图2.2,研究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与浙东、南火山岩低山丘陵接壤地带,以平原和低山为主,北部以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为主,东部以沿海低中山为主,占全省面积约2.8%,而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大陆岸线北起平湖县金沙湾,南至苍南县虎头鼻,沿岸较大的港湾有杭州湾、象山弯、三门湾、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温州湾等。沿海岛均有3000余个,其中面积较大的岛峰有舟山岛、洒瞧岛、?山到、六横岛、大衢山岛、朱家尖岛、桃花岛、大陈岛、洞头岛等。- NSi*AAw■1 f氐中山T T5i % ? -■({/ ■ ■ ^^MKjkxi>ietv ?,,0 10 20 40 ? 80_-f lift' 1:-.图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标初,陈映鹰;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盖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2 张心怡;刘敏;孟飞;;基于RS和GIS的上海城建用地扩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3 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蔺卿,罗格平,陈曦;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6 陈佑启,PeterH.Verburg;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7 蒙吉军,李正国;河西走廊张掖绿洲LUCC的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8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9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10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长秀;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宗玮;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9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19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