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冬季帕里西维拉海盆区上层水体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9-09-28 12:27
【摘要】: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区设置92个观测站位,利用SBE 9/11 CTD现场获取各站位200m以浅水层的温度、盐度、透光度、叶绿素的剖面观测数据和分层水样中悬浮体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同一时间过境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卫星高度计对海面观测结果及调查期内卫星观测的研究区及邻近海域的降雨情况,对该海区上层水体的水文动力环境及悬浮体的分布情况、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研究区海域曾同时出现冷、暖涡活动过程,其影响深度均大于200m;其中冷涡活动区位于研究区内136°-138°E之间的海域,沿北东方向延伸;冷涡水体的盐度在100m以浅高于周围水体,在150m以深则低于周围水体;暖涡活动区出现在138.5°-139°E之间,暖涡活动区特征在50m以浅水体中表现并不明显,其水体盐度在100m以深起初表现为低盐中心,在150m以深逐渐转化为高盐中心;研究区200m以浅水体可以大致分为三层,80m以浅为高温低盐的表层水,80-140m之间为受中尺度涡影响的温盐性质复杂的混合层水,140-200m之间为低温高盐的次表层水。研究区上层水体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普遍很低,均值为0.13mg/l;在平面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其中100m层以深水体中位于冷涡活动区水体的悬浮体质量浓度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而暖涡活动区内部悬浮体质量浓度则明显低于周围水体,在垂向上的分布比较均匀。调查区水体中悬浮体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的相对含量在区内不同位置也有所差异。此外,研究区海域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各个剖面上荧光叶绿素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00m层位附近,而80m以浅水层的荧光叶绿素含量则相对较低,在近200m层其浓度甚至接近仪器背景值。受研究区冷、暖涡活动的影响,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出现的层位深度变化较大。所有站位颗粒光衰减系数与叶绿素之间均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且颗粒光衰减系数出现峰值的位置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出现的层位十分接近。根据对研究区悬浮体以及与其相关水文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影响研究区悬浮体分布特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悬浮体物质来源:研究区不同站位悬浮体物质组成有较大差异,其中无机组分的来源受附近岛礁区沉积物扩散的影响较为显著,有机组分则主要来自海区浮游生物及其残骸的贡献。(2)水文条件:研究区水体中光、营养盐、温度、盐度等水文条件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温盐跃层的分布及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悬浮体的分布。(3)洋流和水团:调查海域80m以浅主要为高温低盐表层水,80m以深水体受向西流动的北赤道流控制。其中,80-140m之间为受中尺度涡影响的温盐性质复杂的混合层水,140-200m为低温高盐的次表层水(即北太平洋热带水),两种水团的交界处特殊的理化特性为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现象在此出现的主要原因。(4)中尺度涡:研究区200m以浅水体可划分为冷涡活动区、暖涡活动区和除二者在外的过渡海区,三个不同区域水体的水文动力环境特征明显不同,使其悬浮体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涡旋的阻隔作用使得涡内悬浮体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涡外,涡旋内部存在的垂直方向的水体流动会使营养物质的分布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最终导致荧光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图文】:

概况,地理位置,西太平洋,亚洲国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概况理位置盆位于西太平洋,介于东海、南海和西太平洋之间,被本、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等环绕其中,是西太积约 500 万 km2,南北长达 2900km,,东西宽近 2400km,最大水深约 10497m。其南北跨越约 35 个纬度(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联系要道,还是亚洲国家经主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地位(李常珍03)。

布图,位间距,考察船,现场观测


2003 年 12 月 12 日到 2004 年 1 月 27 日期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考察船在帕里西维拉海盆区北部海域设置 7 个断面、92 个观测站位进行现场观测调查,各相邻调查站位间距约为 30 公里(站位分布见图 3-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4.23;P7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仲,李克;从变换场理论研究大块运动下悬浮体的粘滞率[J];数学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2 雷坤,杨作升,郭志刚,白虹;东海不同底质类型海域春季悬浮体通量及影响因素[J];海洋与湖沼;2001年01期

3 庞重光,王凡;东海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海洋科学集刊;2004年00期

4 杨克红;初凤友;杨海丽;龙江平;雷吉江;;海南岛东西陆架秋季悬浮体分布特征对比[J];海洋地质动态;2006年08期

5 杨作升;李云海;;太平洋悬浮体特征及近底雾状层(雾浊层)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2期

6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魏立青;种法运;;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悬浮体形态及物质组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2期

7 杜廷芹;黄海军;严立文;刘桂卫;宋召军;;小清河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6期

8 胡刚;刘健;苏大鹏;;现场测量与室内分析悬浮体粒度方法的比较[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11期

9 乔璐璐;李广雪;邓声贵;刘勇;牟林;;夏季渤海湾中北部悬浮体分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3期

10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杨刚;李朝新;方习生;;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茹荣忠;;舟山蛏子港深水网箱养殖环境分析[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陆慕寒;概念创新的微悬浮体染整[N];中国纺织报;2006年

2 记者 陆慕寒;纯棉产品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纺织报;2010年

3 主持:本报首席记者 陆慕寒 嘉宾: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邢建伟;一种全新的理论和实践[N];中国纺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温维健;棉织物印染“改良版”将推广[N];中国纺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道季;长江河口悬浮体的有机特性及其动力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云海;中太平洋及东海陆架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郭营;浓悬浮体表观流变特性与局部流动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萍;羊绒低温微悬浮体染色对其精纺性能的影响[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2 尹孟山;夏季东海陆架区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3 高微;冬季帕里西维拉海盆区上层水体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王文娟;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分布的遥感反演及输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余佳;黄海悬浮体分布及季节性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邵和宾;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秋季悬浮体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张彩云;东海陆架悬浮体输送三维数值模拟及模拟结果的可视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王保铎;夏、秋季黄海典型断面悬浮体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肖合辉;渤黄海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性变化及扩散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熊林芳;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543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43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b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