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FVCOM的黄渤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9-10-02 11:21
【摘要】:潮波运动是海水的基本运动,潮汐和潮流是潮波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研究海洋其他过程和运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许多物理海洋学问题的研究。对于人类活动频繁的近海,潮波运动占据主导部分。因此,潮波的研究对物理海洋学的发展和国民生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模拟了黄渤海的水动力场。在球坐标系下,采用可变分辨率的非结构网格,同时考虑底摩擦、垂向混合、非线性等作用的影响,建立了黄渤海的水动力模型。研究区域包括渤海和北纬36.15度以北的黄海。模型网格从开边界处的5km到近岸1km均匀变化,垂向上分为5个σ层,边界强迫使用ChinaTide预报的潮位,采用空间变化的底拖曳力系数来描述底摩阻。模型模拟结果同37个潮位站的实测调和常数进行对比,得出M2、S2、K1、O1分潮振幅的绝均差分别为5.0cm、4.9cm、3.0cm、2.0cm,迟角的绝均差分别为9.9°、10.8°、22.5°、5.2°,振幅相关性的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9187、0.97359、0.91304、0.86013,迟角相关性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9938、0.98592、0.99781、0.99619。使用四个不同时段的实测海流资料对潮流进行验证,验证之后发现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可以作为后续相关模型研究的基础。依据准调和分析得到的结果,绘制了计算区域的潮汐潮流同潮图、潮流椭圆图、欧拉余流图、潮汐潮流性质分布图。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研究海区的潮汐主要以半日潮汐为主,全日潮汐分布在秦皇岛外海、海州湾外海和老黄河口近海;潮流主要以半日潮流为主,全日潮流分布在渤海海峡东南部,近岸表现为往复流,外海表现为旋转流。表层潮致欧拉余流最大能达到20cm/s以上,主要出现在獐子岛附近岛群、老铁山水道、辽东湾、天津港和朝鲜半岛西部海域,外海欧拉余流强度不大,仅有2~3cm/s,中层和底层与表层类似。计算区域共有3个半日潮汐无潮点和1个全日潮汐无潮点;4个半日潮流圆流点和4个全日潮流圆流点。通过比较,本文得出的无潮点和圆流点位置和前人研究成果预测的位置基本一致。根据本文结论,可以对黄渤海的潮汐潮流特性有更全面的认识。
【图文】:

三角形网格,变量,位置,模型


合边界条件边界即陆地边界去法向速度和通量为 0,即0; 0; 0nT Svn n (2.40)值离散式网格设计在水平方向上采用相互不重叠的非结构三角形网格,其中每一个三角形的 个中心点、3 条边和 3 个节点。定义 N 和 M 分别为水平计算域内三角形网角形节点数,三角形中心点的位置可表示为:[ X (i ), Y (i )], i 1:N(2.41)置为:[ ( ), ( )], 1:n nX j Y j j M(2.42)精确地计算水面起伏、流速和温度、盐度通量,模型将变量u和v放在三角而 、H 、D、 放在三角形的顶点上,如图 2-2所示。

垂向坐标,中变,位置,模型


图 2-3 模型中变量在垂向 坐标系中的位置tion of the model variables in the vertical sigma coordinate方程为:( D) ( D)0u vx y 方程进行积分可得,''( D)]dxdynSvv Ddsy 角形中心点所围成切面的法向水平速度,'s 是绕正的四阶龙格库塔时间积分算法进行求解。具体) ( ) ]n n n n ny u D x v y u D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绪年;;潮汐歌[J];环境教育;2012年11期

2 吕炯;潮汐[J];地理学报;1936年02期

3 柯朴;海洋的潮汐问答[J];海洋科学;1978年03期

4 刘全稳,陈景山,赵金洲,严宁珍,曹淑丽;地球的潮汐力[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单修宾;;日历潮汐法及日历潮汐表的编制[J];海洋科技资料;1980年04期

6 徐瑜;;世界最早的潮汐表[J];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03期

7 吕宜男;;潮汐潮流预报新成果[J];航海;1989年03期

8 徐永斌,李进杰,刘雁春;中国海区电子潮汐表研究[J];海洋测绘;1995年04期

9 宋正海,赵叔松;中国古代潮汐表[J];大自然探索;1987年02期

10 丁文兰;台湾海峡潮汐和潮流的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相明;;电子潮汐表发展的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2 白凤龙;高建华;汪亚平;程岩;林天岩;;鸭绿江口的潮汐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启山;李容毅;冷涛;;重力及潮汐与压力场力学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志云;;IHO潮汐委员会近年来关注问题介绍[A];第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暨'2006江苏省测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志云;;IHO潮汐委员会近年来关注问题介绍[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宋正海;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科学思想[N];浙江日报;2005年

2 记者 李召伟 通讯员 曹海东;东营港有了自己的潮汐表[N];东营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继才;三维正压潮汐潮流伴随同化模型数值建模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学智;基于FVCOM的黄渤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2 杨万康;南海北部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梁广建;南海潮汐数值预报[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朱学明;中国近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曲大鹏;POM海洋数值模式及对渤、黄、东海潮汐潮流模拟试验的初步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郭清平;天津市滨海近岸流浪潮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4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44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a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