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有机碳研究进展:来源、输运与埋藏

发布时间:2019-10-12 23:23
【摘要】:大河影响下的河口陆架区陆海相互作用活跃,是有机碳的主要沉积区,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东部陆架海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直接流入该区。从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保存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有机碳源汇过程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本区沉积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有机分子标志物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的综合应用能更准确地评估近海沉积有机碳的源汇特征;陆架泥质区是长江和黄河陆源沉积有机碳的重要储库;河流输入、沉积再悬浮和远距离物质输运等沉积动力过程显著影响着本区不同来源、不同类型陆源沉积有机碳的输运和归宿;大河物质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以及陆架沉积作用共同支撑着该区较高的有机碳埋藏能力。本区的研究今后需要从海陆结合的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从整体上研究沉积作用过程与有机碳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和响应关系;结合我国东部陆架海特有的沉积物源汇体系特征,揭示从流域到近海物质输运体系中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年龄分布和归宿,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探究不同时空尺度沉积有机碳的输运和埋藏保存及其对大气CO2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亚洲大陆边缘演化及环境效应(U1606401)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与陆海相互作用(GASI-GEOGE-0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不同能源下的有机分子标记物海洋沉积记录(GY0214G28)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亚洲大陆边缘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2015ASKJ03)
【分类号】: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丕福;牛铮;蒙继华;李向军;;1998~2003年卫星反演的中国陆架海叶绿素a浓度变化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2 缪经榜;陆架海流的计算方法(Ⅱ)[J];海洋与湖沼;1981年06期

3 黄大吉,苏纪兰,陈宗镛;三维陆架海模式在渤海中的应用Ⅱ.温度的季节性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6年06期

4 董军社,,陈平富;氧同位素:追踪陆架海沿岸水团变化的良好标志[J];大自然探索;1996年02期

5 罗晓凡;魏皓;;陆架海碳循环模式研究现状与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6 韩喜彬;李广雪;杨子赓;宋健娜;刘勇;;中国东部陆架海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12期

7 修日晨;;关于陆架海区潮流运动方向旋转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4年04期

8 蔡树群,甘子钧;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的应用: 南海上混合层的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3期

9 袁业立;中国陆架海海洋环流与海洋科学研究及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4期

10 郭炳火;左海滨;;海底漂浮物初步实验[J];黄渤海海洋;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邱春华;毛华斌;吴加学;;台风对陆架海底温度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安春;徐方建;肖尚斌;刘建国;;中国陆架海全新世泥质沉积形成历史及气候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李广雪;;中国东部陆架海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孟祥君;张训华;;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磁场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志宇;强潮驱陆架海中的湍流与混合[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汪嘉宁;陆架海垂直混合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宗晓龙;琼东陆架海湍流混合的观测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琦;中国陆架海区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王立军;中国海区域的海洋数值模式与海—气耦合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8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48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