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的发展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9-10-22 12:40
【摘要】: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是研究局地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影响气候变率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全球气候模式进行"动力降尺度"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LAS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IAP(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发展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Flexible Regional Ocean Atmosphere Land System model),并总结了过去五年围绕该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开展的研究工作。FROALS的特点之一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大气模式分量和海洋模式分量选项,可以适应不同的模拟研究需求。针对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模拟偏差,通过分步骤考察不同大气模式分量和不同海洋模式分量对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指出大气模式是导致区域海气耦合偏差的主要分量。通过改进对流触发的相对湿度阈值标准,有效地改善了此前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亚洲季风区普遍出现的"模拟海温冷偏差"。改进的FROALS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和海洋环境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合理地再现了西北太平洋地区表层洋流气候态和年际变率。较之非耦合模式,考虑区域海气耦合过程后,改进了东亚和南亚地区的降水和热带气旋潜势年际变率的模拟。最后,针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利用FROALS对IAP/LASG全球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的结果进行了动力降尺度,得到了东亚区域50 km高分辨率区域气候变化信息。分析显示,FROALS模拟得到的东亚区域气候较之全球气候模式和非耦合区域气候模式结果具有明显的"增值",显示出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该区域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20104006、41205080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19-3~~
【分类号】: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俞永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模式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2 姚德良,张强,杜岳,何圆球;红壤地区陆气耦合模式研究及其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王倩怡;张耀存;;P-σ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李涛;周广庆;;一个东亚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初步结果[J];科学通报;2010年09期

5 金音,孙照渤;用简化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刘秦玉;刘衍韫;;中等海气耦合模式对外强迫响应试验方案的能力检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彭世球;刘段灵;孙照渤;李毅能;;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9期

8 柳艳香,郭裕福;应用耦合模式进行2003年度气候预测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2期

9 丁亚梅;董克慧;周林;王鑫;;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对台风“碧利斯”的数值模拟[J];海洋预报;2009年02期

10 张洪涛,傅抱璞;用三维大气-土壤耦合模式进行山地小气候模拟[J];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轶佳;李荔珊;钟中;刘喜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和非耦合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以1998年夏季为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惠娟;钱永甫;;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1998年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检验[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赵其庚;;海气耦合模式对短期气候的模拟研究和预测试验[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肖潺;俞永强;;保形平流方案在耦合模式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刘磊;费建芳;章立标;;台风条件下一种新的浪流相互作用参数化方法在耦合模式中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热带气旋[C];2011年

6 刘磊;费建芳;郑静;;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珊珊”台风中的应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关皓;王汉杰;邓文彬;周林;;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流-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顾飞;;FGOALS-S2耦合模式对中国区域降水的模拟及其未来预估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9 李红梅;周天军;宇如聪;;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变化及其耦合模式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林惠娟;钱永甫;张耀存;;区域气候与海浪耦合模式研制及海浪对1998年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研究[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辉;北京大学陆气耦合模式的研发及检验[D];北京大学;2014年

2 宋振亚;波致混合对气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孙明华;GRAPES-ECOM-si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对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岩松;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551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51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