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海域海面温度遥感反演业务化算法
【图文】:
~9月MODIS1B数据。根据采样时间和卫星过境时间,筛选出与采样日期准同步的晴空下的遥感数据。收集到的海面温度实测数据由河北省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所有实测数据均为现场测量。测量时间分别为2010年5~10月、2011年5~10月和2012年5~9月,样点共计334个,分布于整个河北省近岸海域。剔除掉与遥感数据非同期样点、云覆盖样点以及近岸混合像元样点,最终保留了84个样点数据。其中,选择72个样点作为模型修正数据;选择其余12个样点作为模型精度验证数据,均匀分布在河北近岸海域。研究区域与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图1海面温度野外采样点位Fig.1Locationsofsamplingsites2反演算法研究2.1热辐射传输方程反演模型是影响定量遥感反演结果的关键[5],海面温度反演模型主要分为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主要是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建立反演模型,物理模型主要是描述传感器信号特征与海表大气物理参数关系的热辐射传输方程。在热红外通道,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信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海表发射辐射、大气上行辐射和大气下行辐射。对于海洋来说,海表发射率ε≈1,所以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度表达式为[3]:Lt(λ,θ)=ε(λ,θ)·t(λ,θ)·Ls(λ,sst)+L↑(λ,θ)+(1-ε(λ,θ))·t(λ,θ)·L↓(λ,θ)(1)式中:Lt(λ,θ)为传感器接收的辐射强度;Ls(λ,sst)为海表辐射强度;L↑(λ,θ)为大气上行辐射;L↓(λ,θ)为大气下行辐射;t(λ,,θ)为大气透过率;ε(λ,θ)为海表发射率。基于物理模型的反演方法,虽然模型详细描述了海气系统到达传感器的辐射传输过程,每个参数都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但是由于实时的海洋大气状况参数很难获?
第2期杨斌,等:河北海域海面温度遥感反演业务化算法273图22014年河北海域SST月均值分布Fig.2DistributionmapsofthemonthlymeanSSTinHebeicoastalseain2014表3为2012~2014年河北海域海面温度月均值统计。结果显示,2012~2014年河北海域全年整体海面温度呈升高趋势。2014年海面温度全年平均值为13.4℃,较2012年升高了1.6℃。特别是2014年的冬季海冰期,河北海域未出现海冰分布,这与逐年升高的海面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表32012~2014年河北海域SST月均值Tab.3MonthlyaverageofSSTinHebeicoastalseabetween2012to2014年份SST/℃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均值20120.9-1.11.85.011.918.922.024.823.219.311.94.611.82013-0.4-0.31.15.012.319.722.826.022.519.012.56.312.220142.41.03.47.913.021.624.125.624.319.112.95.813.4(下转第287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嗣松;卫星遥感海面温度的现状和未来[J];海洋预报;1987年02期
2 周嗣松,陈维英;卫星资料海面温度计算软件系统反演结果的精度分析[J];气象;1987年08期
3 周亚军;全球海面温度图集介绍[J];甘肃气象;1994年02期
4 丘福文;方文东;郭朴;;2000—2008年期间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与空间变异[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3期
5 王世平;;热带海面温度和地面风图集简介[J];气象科技;1990年02期
6 聂宝符,陈特固,彭子成;由造礁珊瑚重建南海西沙海区近220a海面温度序列[J];科学通报;1999年17期
7 黄卓;徐海明;杜岩;谢强;;厄尔尼诺期间和后期南海海面温度的两次显著增暖过程[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5期
8 ;海面温度与长期预报[J];气象科技资料;1977年02期
9 陈特固;南海北部冬季海面温度变异的某些特点[J];海洋通报;1985年01期
10 王喜冬;韩桂军;李威;齐义泉;;利用卫星观测海面信息反演三维温度场[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明元;马卫明;史卫;周芦燕;;“FY3A”卫星资料在海面温度反演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方圣辉;李小娟;;我国近海海域海面温度的高精度反演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葛秋芳;飓风活动增加与海面温度升高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 李盛明;2012年成为历史第9个最热年份[N];光明日报;2013年
3 张伟;未来几个月太平洋温度将继续下降[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青泽;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亟待建立[N];中国环境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霞;海洋动力过程对南海海面温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69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6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