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数字海洋系统的向量场可视化

发布时间:2020-02-06 20:47
【摘要】:数字海洋系统是海洋相关应用和研究中的有效工具,三维球体环境下的向量场可视化是数字海洋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文中将向量场可视化结果实时地融合在具有地理位置信息的三维环境中.首先生成覆盖向量场的流线集合.然后对流线集合进行聚类.最后对每一类流线按空间位置进行排序,选取代表性流线进行向量场简化;在每一类的起始位置处放置粒子,实现三维风场实时可视化;生成权值矩阵,对基于纹理可视化结果进行后续处理实现增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三维球体环境下,文中算法效率高、绘制效果良好.
【图文】:

流线图,洋流,可视化,全球


排序的流线,避免了文献[1]中的流线求交和排序的复杂操作.2.2基于几何的可视化本文构建一个专门用于向量场可视化的系统环境,它提供了基础的基于几何的向量场可视化,包括基于点图标以及基于流线的可视化.在基于流线的可视化方法中,该系统提供了基于出入差异的流线放置可视化方法[22],同时提供了基础的基于纹理以及向量场拓扑结构可视化方法.在基于流线的可视化中,如果向量场中的流线过多,会导致显示混乱.对聚类并排好序的每一个流线类选出中间位置的流线作为代表流线,该流线类包含流线的数目越多,代表流线越粗.图1所示为全球流场的可视化效果,该向量场大小为720×360.图1a~1b所示为基于点图标的可视化方法,图1b中叠加了临界点,黄色的点表示吸引/排a.点图标b.点图标和临界点c.LICd.LIC叠加代表流线图1全球洋流可视化斥结点类型的临界点,蓝色表示排斥/吸引焦点类型的临界点;图1b中使用的可视化数据分辨率为图1a中数据的1/4.图1c所示为LIC可视化结果.图1d所示为LIC可视化结果和代表流线的融合.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分辨率的点图标可视化以及LIC的可视化效果并没有清晰地展示流场的走向,而本文算法的代表流线大致能反映对应区域的向量场特征.2.3基于粒子的向量场可视化风场数据为随时间变化的三维数据,其数据量较大,系统使用基于粒子的可视化方法在三维环境中实现实时可视化.首先对风场种子点采样,生成流线;然后聚类,同一类流线的起始点或者在临界点区域,或者在边界位置.粒子可视化时在这些位置放置粒子.本文用源结点来描述粒子的发射源,将边界区域分成若干个均匀的正方体,包含流线起始点的正方体为源结点.以临界点作为流线起始点的源结点是以该位置为中心的立方体,则风场的发射源由一系列源结点组成,每个新粒子都?

曲线,可视化,粒子


第12期王少荣,等:数字海洋系统的向量场可视化2117大小呈线性关系,风场在某个分量的值越大,其对应颜色分量值越大,因此粒子的颜色反映了向量场的大致走向.图3a中几乎看不到蓝色的粒子,说明风场Z方向分量值很小,即风场在垂直方向几乎没有运用.图3b所示为另一种染色模式,通过在灰度粒子可视化中混入有颜色的粒子,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粒子的运动情况.a.点粒子b.线粒子图2粒子可视化a.粒子染色b.粒子动态染色图3染色的粒子可视化2.4增强的基于纹理的向量场可视化图1c所示的LIC纹理可视化可以描述向量场的整体特征,但各个区域不容易被区分.本文生成一个权值矩阵对LIC纹理结果进行增强,以加强不同区域的差别.在每个区域中,距离代表流线越远,LIC的效果越弱.本文中权值矩阵的取值范围为0~1.对于每一点X,所属类别为C,类别C的中线为l,过X生成一条法向量场的流线ln,ln与l交点为P,X到曲线l的距离d定义为流线ln从X到P的距离.X位置的权值为F(d),d越小,F(d)越大.本文将d归一化到[0,1],F(d)取为1 d的c次幂,不同的c得到不同类型的权值,本文中c取值1.2.和文献[1]相比,本文的权值算法不会漏掉某些位置的权值的计算.图4所示为大小为720×360的海洋洋流可视化.对于这种比较大的向量场,图3c所示LIC静态可视化效果不能清晰展示洋流的走向.图4a所示为本文增强算法结果,不同洋流区域非常明显呈现出来.本文算法也可以用伪彩色进行增强,图4b所示为借鉴梵高名画《星月夜》色调的增强效果,每一个聚类区域对应一种颜色.本文算法对向量场的同一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了增强,使得洋流可视化引入了一些艺术效果.a.LIC增强b.LIC伪彩色增强图4全球流场的LIC增强可视化3实验和讨论本文的向量可视化包含基于几何和基于粒子的可视化,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发展“数字海洋”技术 促进“数字海洋”应用——2009年第二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6期

2 李四海;姜晓轶;张峰;;我国数字海洋建设进展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6期

3 张峰;石绥祥;李四海;;数字海洋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10期

4 侯文峰;中国“数字海洋”发展的基本构想[J];海洋通报;1999年06期

5 薛永生,胡建宇;构建数字海洋系统的模式设计[J];海洋科学;2000年08期

6 叶仰明,黄加棋;中国数字海洋的总体技术系统框架[J];海洋科学;2001年05期

7 谢仕义;数字海洋的开发方式选择和研究[J];海洋科学;2003年01期

8 林勇;;数字海洋[J];科学;2007年01期

9 徐惠民;丁德文;;“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设计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5期

10 张新;刘健;石绥祥;董文;池天河;;中国“数字海洋”原型系统构建和运行的基础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颖;朱大奎;傅光翮;;数字海洋的发展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立;郭衍游;汤均博;卢霞;彭红春;王春艳;;数字海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开发[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立;郭衍游;汤均博;卢霞;彭红春;王春艳;;海洋地理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龙文莉;;基于“数字海洋”框架的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龙文莉;;基于“数字海洋”框架的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秀丽;“数字海洋”建设有了“护航者”[N];中国海洋报;2007年

2 向杰;我建成全球第一个“数字海洋”原型系统[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赵建东;“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发布[N];中国海洋报;2009年

4 记者 王君策;第二批“数字海洋”七项任务通过验收[N];中国海洋报;2011年

5 海洋时事评论员 冬木;“数字海洋”需要准确的海洋数字[N];中国海洋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尹晓宇;我国加快构建“数字海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7 福宣;福建初步建成“数字海洋”基础网络[N];中国海洋报;2014年

8 ;从“数字海洋”到“智慧海洋”[N];福建日报;2014年

9 叶向东 陈国生;构建“数字海洋” 实施海陆统筹[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田凤鸣邋马志华;广西开展“数字海洋”建设[N];中国海洋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绥祥;数字海洋中多渠道不确知性信息软融合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刚;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系统[D];天津大学;2014年

2 唐科;三维GIS在数字海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2576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76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f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