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2010年2月一次冬季黄海海雾的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2 14:33
【摘要】:利用青岛浮标观测、自动气象站观测、Micaps站点观测、L波段雷达等观测数据,New Generation SST,OI-SST和NCEP提供的FNL和CFSR再分析数据。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这次冬季海雾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观测表明,这次海雾首先在黄海北部生成,是由于冷暖空气在黄海海域交汇,增大相对湿度,形成混合雾。在22日12:00时(UTC)之后,暖平流北上,冷平流消失。海雾逐渐转成平流冷却雾。青岛出现的海雾是从黄海发展过来的,并且为平流冷却雾。(2)在黄海,冷暖空气混合增大相对湿度,生成混合雾。与后期的平流冷却雾相比,混合雾的高度明显偏低。(3)海温异常偏低。在2010年2月渤海大面积结冰,海温偏低可能与融冰有关系。(4)模式结果表明,混合雾与冷水域的关系密切。平流冷却雾与冷水域的位置基本一致。混合雾和平流冷却雾都受海温影响较大。混合雾雾区变化很大,因为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变性,不利于混合雾生成。冷海面对平流冷却雾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这次冬季海雾与春夏季黄海海雾的不同点在:这次海雾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典型的春夏季黄海海雾。春夏季典型的黄海海雾主要是平流冷却雾,而这次冬季海雾在生成上首先是混合雾,后来转为平流冷却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高山红;林行;沈飙;傅刚;;A Heavy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in March 2005: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deling[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7年01期

2 周发t ,刘龙太;海雾[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S1期

3 傅刚,王菁茜,张美根,郭敬天,郭明克,郭可彩;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盛立芳;梁卫芳;王丹;高山红;;海洋气象条件变化对青岛平流雾过程的影响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周发t,王鑫,鲍献文;黄海春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云凤;刘杰;解晓虹;多海伟;杨红梅;刘艳;;连云港市沿海大雾多发期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2 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3 牛生杰;陆春松;于华英;赵丽娟;吕晶晶;;Fog Research in China:An Overview[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0年03期

4 刘端阳;杨军;牛生杰;李子华;;On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a Radiation Fog Event in Nanjing[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1年01期

5 黄辉军;刘洪年;蒋维楣;黄健;毛伟康;;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of Sea Fog on the Coast of Southern Chin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1年06期

6 于润玲;王亚男;李永平;;黄海和东海海雾短期客观预报业务系统[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2期

7 浦佳伟;;2009年2月上旬洋山港区雾天气过程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1年01期

8 黄健;王斌;周发t;黄菲;吕卫华;黄敏辉;黄辉军;杨永泉;毛伟康;;华南沿海暖海雾过程中的湍流热量交换特征[J];大气科学;2010年04期

9 叶朗明;赵建峰;;海雾的特点及预报[J];广东科技;2009年04期

10 周鑫;丁菊丽;田伟;罗浩;;能见度参数化方案概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杰;黄宁立;过霁冰;;一次冬季黄东海海雾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棋;李永平;欧建军;梁卓然;;洋山海域海雾客观预报方法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易海祁;邵利民;曹祥村;杨继抅;;RAMS模式海雾数值预报系统[A];船舶航泊安全的新经验新技术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潘蔚娟;王婷;郝全成;;珠江口以及粤东沿海海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王淑云;周连科;白春艳;熊险平;;渤海西部沿海雾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王婷;潘蔚娟;刘云香;;珠江口海雾生消的环流形势及物理机制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周梅;银燕;王巍巍;;一次大范围大雾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王淑云;周连科;白春艳;熊险平;;渤海西部沿海雾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王业宏;高慧君;孙兴池;;山东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淑云;周连科;赵玉广;白春艳;熊险平;;沧州市沿海雾的特征及预报技术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莉;中国近海大气波导的统计特征分析及演变机理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严明良;沪宁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刘端阳;南京冬季雾宏微观物理结构的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李鹏远;黄海海雾的观测和基于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郭敬天;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张蓬;渤黄海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解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做尉;黄海雾季开始日期的确定及其年际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守宝;高压系统影响下黄海海雾的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白慧;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齐伊玲;典型黄海平流海雾形成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霖蔚;南京冬季一次浓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单兴佑;恩施山区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孟宪贵;夏季黄海表面冷水对大气边界层及海雾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徐杰;冬春季黄渤海海雾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王鑫;黄海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以及能见度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白彬人;中国近海沿岸海雾规律特征、机理及年际变化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山红;林行;沈飙;傅刚;;A Heavy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in March 2005: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deling[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7年01期

2 周明煜,李诗明,钱粉兰,陈陟,苏立荣,袁耀初,潘晓玲;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能量收支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3 纪瑞鹏,代付,班显秀;NOAA/AVHRR图像资料在大雾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4 黄彬;高山红;宋煜;张增海;赵伟;;黄海平流海雾的观测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5 江敦双;张苏平;陆惟松;;青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和预测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3期

6 Angeline Pendergrass;;An Analysis and Modeling Study of a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8年01期

7 周发t ,刘龙太;海雾[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8 傅刚,张涛,周发t;一次黄海海雾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常志清,吴增茂,高山红;青岛海陆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傅刚,王菁茜,张美根,郭敬天,郭明克,郭可彩;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明敏,曾文华,何元;夏季东半球热带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环流和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2 徐洪蕾,张铭;东亚南亚夏季降水对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5年04期

3 李娟,张铭;降水对热带西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J];气象科学;2004年02期

4 徐海明;1991年夏季大西洋东部海温异常对江淮洪涝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胨月娟,丁明;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其上空环流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1992年05期

6 赵永平,吴爱明;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7 段美成,喻世华;季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数值模拟[J];热带气象学报;1997年02期

8 杨辉,陈隽,孙淑清;冬夏季环流隔季相关的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9 张黎红;王玲玲;;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J];气象科技;2007年01期

10 孙力,安刚;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桂容;孙照渤;朱艳峰;;江淮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马汉东;袁宏生;;非定常喷流有限差分方法数值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李栋梁;谢金南;姚辉;李耀辉;费晓玲;;青藏高原地面热力异常对中国西北夏季气候变化影响的诊断与数值试验[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高学杰;罗勇;林万涛;赵宗慈;;土地利用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摘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爱鸣;刘铭;林毅;;低空急流对0212号台风“北冕”后部暴雨影响的分析和数值试验[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齐彦斌;金德镇;;层状云中对流泡的形成和对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地球气候和环境系统的探测与研究”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曲晨;程泽海;;离心钢管混凝土材料特性数值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英;陈联寿;;湿地边界层通量对登陆热带气旋维持机制的数值试验[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任安禄;林雪纲;鲁晓东;;非线性模型方程线法特征值稳定性分析数值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徐国强;杨学胜;金之雁;伍湘君;黄丽萍;孙健;沈学顺;陈德辉;;GRAPES中重力波拖曳物理过程的引进和应用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芙蓉;唐春安:另辟蹊径“破”岩石[N];科技日报;2008年

2 杨璇;海洋与干旱[N];中国海洋报;2010年

3 通讯员 胡玉蓉 陈世清;三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姚润丰;“发烧天气”长逗留,认定暖冬需时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潘怡蒙;院士捐350万设奖学金[N];浙江日报;2010年

6 记者 宦建新邋通讯员 单泠 周炜;让能源得到最充分的清洁利用[N];科技日报;2007年

7 何惠民 本报记者 高机敏;凉山缘何遭遇重旱袭击[N];凉山日报(汉);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杨丽娜;2009这一年:“疯狂的天气”唱主角[N];中国社会报;2009年

9 杨林 编译;秘鲁产险市场紧缩[N];中国保险报;2006年

10 李竞;北京探测网布局方案亮相[N];中国气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军;复合地基优化的理论与措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夏振海;煤粉浓淡直流燃烧器气固多相流动的数值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高夫征;抛物型方程组的数值方法和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冷欣;刚性奇异延迟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5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宋战平;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8 付红斐;对流扩散方程最优控制问题的特征有限元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9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韩素平;岩体特性尺度效应与长细比效应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柱;地铁隧道开挖对刚性桩基变形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杨秀峰;现代优化算法的研究及其在二层非线性全局规划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秀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间变率与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陈涛;太平洋SSTA与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初步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张黎红;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余贞寿;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及其与太平洋SSTA的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贺若兰;土钉支护加固机理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8 吴启树;“碧利斯”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李玲;福建省雨季降水异常规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孙见波;基于数值试验的水轮机改造技术的研究[D];西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5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95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