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北黄海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

发布时间:2020-03-23 03:36
【摘要】:本文通过对908底质调查为主的三次北黄海海洋地质调查获得的大量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矿物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数据,探讨了北黄海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并由此分析了北黄海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以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为主,粉砂分布范围较小,泥分布范围最小。研究区自西南向东北,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粗,由粉砂和泥质沉积逐渐转变为东北部的砂质沉积。通过粒度分析可将北黄海划分为5个分区,分别受到物源、水动力环境等因素的控制。 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现代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K型聚类分析成功识别出北黄海细颗粒沉积区粘土组合和北黄海粗颗粒沉积区粘土组合。其中细颗粒沉积区粘土矿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细颗粒物质;粗颗粒沉积区的粘土矿物则主要受到鸭绿江的影响,后者为该区提供丰富的伊利石和绿泥石。粘土矿物的空间分布与黄海环流体系有密切关系:黄海暖流和山东半岛沿岸流对细颗粒区粘土矿物的输运其主要作用,而辽东沿岸流则为大连湾附近海域提供了较多的来自于鸭绿江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北黄海中部海域蒙皂石的显著富集可能与北上的黄海暖流有关。 对63-125μm粒级(个别扩大到63-250μm粒级)碎屑矿物镜下鉴定结果表明,北黄海现代碎屑矿物中轻矿物含量较高,达到97%,重矿物含量较少,平均仅有3%。普遍出现的轻矿物有6种,以长石、石英为主,重矿物共29种,普通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和白云母含量较高;研究区东北部砂质区间内矿物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是强潮流场作用下的动力分选,物质来源有鸭绿江河流输入和全新世前夕海侵造成侵蚀改造的残留沉积;大连湾-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由于水深较浅形成的较强动力分选是区间内矿物分布的主控因素,物质来源主要是近岸及附近岛屿剥蚀;西南部细颗粒沉积区以片状矿物富集为主要特征,主要在山东半岛沿岸流及其回流以及黄海暖流的作用下接受较多的黄河沉积物;研究区中部的沉积特征显示,那里是冬季黄海暖流进入北黄海并经由渤海海峡进入渤海的通道,其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东西和南北两部分海域物质和水体交换,呈现通道沉积的特征。 北黄海现代细颗粒沉积区两个岩芯的粒度组成、矿物分布特征以及AMS14C年代信息,揭示了该区域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岩芯沉积序列相关性较好,根据其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可被分为4个沉积单元,分别对应冰后期海侵不同阶段。沉积单元4(11.5 ka之前)以砂组分的富集为最显著特征,且被推断为新仙女木时期(Younger Dryas)的近岸浅水区沉积。沉积单元3(11.5-9.6 ka)呈现一个向上逐渐变细的沉积序列,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边河流(比如黄河)以及沿岸侵蚀,与全新世早期海侵作用密切相关。自沉积单元2(9.6-6.4 ka),岩芯开始呈现稳定的细颗粒沉积,此时细颗粒沉积物可能源于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供给。沉积单元1(6.4 ka以后)于全新世中期海平面达到最大之后形成,主要自黄海环流的带动下,接受较多的黄河物质。 总之,北黄海现代沉积物主要是陆源沉积,由周边河流携带而来,其中黄河、鸭绿江等较大河流起主要作用,另外还有近岸侵蚀、海底侵蚀等也为北黄海贡献了较多的粗颗粒沉积物。东部的强潮流、中部的黄海暖流和南部的沿岸流共同主宰着那里的沉积分布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李雄甫;;藤田煤矿区梓山组中段灰岩沉积特征[J];江西煤炭科技;2011年03期

2 刘述锡;孙钦帮;陈素梅;崔金元;;北黄海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季节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4期

3 彭楠;旷红伟;柳永清;;北祁连—酒西地区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4 王月江;;和田布雅区含煤地层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J];中国产业;2011年04期

5 程立雪;陈洪德;徐胜林;李洁;钟怡江;隆轲;;川西前陆盆地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1期

6 张金忠;郝雪;;北黄海经济带产业规划布局研究与经济带形成模式探讨——以庄河产业规划布局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7期

7 万志峰;夏斌;林舸;施秋华;郭峰;刘宝明;;莺歌海盆地与济阳拗陷成因机制与沉积特征的比较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钟能文;;童子岩组一段地层特征及新区预测[J];广东科技;2011年14期

9 赵野;柳成志;胡振华;李涛;;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二段层序特征及沉积相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8期

10 晨曦;于江华;王晓东;赵阳国;王纯杰;;黄海北部海域沉积物反硝化细菌数量及反硝化速率的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庆宾;管守锐;朱筱敏;王贵文;;中国现代网状河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赵瞻;刘建清;杨平;;重庆彭水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沉积特征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群;王明炎;李银彩;;云南某地含盐系、钾盐层沉积特征及找钾远景初步研究(1968)[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4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李贞;李珍;傅命佐;李杰;刘乐军;;北仑河口区北岸潮间带特征剖面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黄捍东;张如伟;赵迪;;一种可以表现沉积特征的地震反演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剑萍;;东营凹陷北带永921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杜江峰;刘招君;张雷;张健;任玉学;贺君玲;王建东;;吉林省延边松江盆地下白垩统大拉子组的沉积特征及演化[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黄世伟;张廷山;谢刚平;胡东风;姜照勇;董同武;;贵州省赤水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分析[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马胜中;梁开;陈太浩;;广西钦州湾浅层埋藏古河道沉积特征[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唐莉;相约北黄海 合作共发展[N];丹东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蒋颖;丹东人能行[N];丹东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建东;在调查中奉献和成长[N];中国海洋报;2009年

4 记者 黄宝锋;决战北黄海 丹东准备好了[N];辽宁日报;2009年

5 记者 马军 通讯员 徐雪梅;“北黄海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项目再次扬帆起航[N];中国海洋报;2010年

6 李倩 修蕾;大庆长垣西部沉积特征研究收获显著[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狄文君;北黄海开发壮了庄河经济[N];辽宁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蒋颖;丹东要为全省保增长做出新贡献[N];丹东日报;2009年

9 记者 狄文君;开发北黄海 庄河机会来了[N];辽宁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鹏;铸箭“北黄海”[N];丹东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北黄海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程鹏;北黄海细颗粒物质的沉积特征与输运过程[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3 任韧希子;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蒋富清;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5 李斌;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有机分子化石与沉积环境[D];兰州大学;2006年

6 何玉平;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原型盆地恢复[D];吉林大学;2006年

7 孙钰;惠民凹陷西部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刘性全;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物性特征及调整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李传顺;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10 金炳成;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古生代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磊;北黄海中部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2 曲希玉;南黄海盆地北部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及油气远景[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春龙;河流相储层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及预测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4 劳金秀;江都—镇江高桥地区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环境演变[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磊;六盘山盆地白垩系沉积构造演化及原型盆地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黄世伟;赤水及邻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及含气特征探讨[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王升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郭辉;豫西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陈建勇;珠江口荷包岛南湾弧形海岸的平衡与稳定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守国;南二区西部葡I1-4层构造及砂体非均质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596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96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2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