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文昌海域内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1:13
【摘要】: 2005年中科院海洋所对琼东文昌海域进行了精细内波观测。本文对此次观测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观测海域内孤立波、内潮、内波波致流和内波传播方向的统计特征,得到观测海域内波的基本特征。首先,观测海域内孤立波频繁发生。在149天的观测当中,一共出现140个孤立波列,出现频率达到了0.94次/天。出现频率最高的振幅是32米,最常见的内孤立波持续时间时20分钟。80%的内孤立波都在以下范围之内:持续时间从13分钟到32分钟,振幅从16米到46米。在这一区间范围之类,内孤立波的持续时间和振幅并没有明显的函数关系,表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同时内孤立波的振幅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从4月中旬到6月中旬内孤立波频繁出现且振幅较大,振幅超过35米的内孤立波相当常见;而6月中旬到9月中旬,内孤立波的发生频率明显下降,振幅也偏低,振幅超过35米的内孤立波属于少数情况。其次,观测地的内潮以日频率的振动为主,间隔有半日频率的内潮出现,与当地天文潮情况相似。其振幅小于内孤立波的振幅,在每个观测日都能观测到。内潮的振幅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是内潮振幅最小的一个月。再次,观测地内波波致流的大小和剪切层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在4月和5月内波波致流流速较大而且靠近海底。而在6月以后,内波波致流较弱,并且剪切层也更为靠近海面。最后,观测地内波可能在局地生成,由于主要呈现全日频率可以排除在吕宋海峡生成的可能。同时传播方向同样随季节变化。4月和5月观测到的内波传播方向主要与等深线线平行,极少被卫星遥感图片观测到。6月、7月、8月和9月传播方向与等深线垂直。
【图文】:

观测仪器,观测点,海底地形图,点图


110.5度 111.0度 111.5度 112.0度 112.5度东 经19.0度19.5度20.0度20.5度21.0度北 纬-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75-50-250海 南 岛雷 州 半 岛观 测 点图 2.1 观测点海底地形图,图中菱形为观测点

文昌海域内波特征研究


4度等温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叔尧,邓九仔;南海北部内孤立波数学模型[J];热带海洋;1999年03期

2 司宗尚;范植松;于万春;杜凌;;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2)——内潮的非线性演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杜涛,吴巍,方欣华;海洋内波的产生与分布[J];海洋科学;2001年04期

4 于万春;范植松;司宗尚;;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1)——内潮的内Kelvin波模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束星北,赵俊生,王祯祥,孙洪亮,顾学俊,耿世江;用单站测量确定近海内潮波的方向和速度[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6期

6 杜涛,方欣华;潮成内波在物理海洋和相关学科中的影响[J];海洋预报;2003年04期

7 杜涛;南海北部的内波[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8 孙丽;杜涛;李群;;内孤立波的研究与数值模型[J];海洋湖沼通报;2006年04期

9 李群;陈旭;徐肇廷;孙丽;;南海东北部陆架波折处潮—地作用激发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9年06期

10 张社光,戴世强;分层流体中相同模式孤立波的追撞[J];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关晖;苏晓冰;田俊杰;;三维海洋内孤立波数值水槽造波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戴世强;;内孤立波的渐近分析[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3 李家春;;海洋工程中极端环境事件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友良;郭飞;党岳;;椭圆余弦内波与多个墩柱的作用[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5 程友良;;海洋内波研究现状及展望[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宗尚;中国海内潮波和内孤立波破碎与混合的若干问题的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查国震;南海北部内孤立波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陈同庆;基于非静压模型的南海东北部内孤立波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司广成;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李群;陆架陆坡区内孤立波的演化:理论分析与数值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徐振华;南海西北部陆架海域内孤立波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7 康健;光学遥感影像中耀斑区内孤立波信息提取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吕海滨;南海东北部内波的X波段雷达监测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廖光洪;南海北部内潮与非线性内波: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张远凌;内波数值模拟若干特性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自明;文昌海域内波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2 宋志军;内孤立波对海洋平台作用及其运动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韩冰;台湾岛东北部内孤立波生成及传播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高原雪;海洋内孤立波与深海立管的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李德磊;南海西北部内孤立波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周小龙;内孤立波与深海半潜式平台及立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刘碧涛;内孤立波与深海立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梁建军;二模态内孤立波的数值模拟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李国迎;分层流中三维内孤立波与潜体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于万春;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6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596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