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

发布时间:2020-03-28 10:29
【摘要】:气候变化和异常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南海作为我国最大的边缘海,位于夏季风气流上游,同时,作为热带太平洋的边缘海,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异特征。近年来,随着卫星资料的积累和产品化使得我们有机会对南海的上层海洋要素进行全面的直接的观察,并进行南海气候异常变异及其可预报性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利用近年来卫星资料产品,对南海主要海面要素,包括海面风场(SW)、表层温度场(SST)、海面高度场(SSH)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南海表层温度变异的可预测性进行细致的探讨,并且利用较新的分析方法对南海上层海洋要素在近年来的非线性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工作包括: 1.采用南海卫星高度计及具有高精度模式输出结果通过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3°×1/3°的南海绝对动力地形及地转流的季节变化(1-12个月)。从地转流场可以看到南海内部的表层流场主要有3种流系:西边界流、离岸流及南海多涡涡旋结构。 2.通过南海海表大气和海洋要素(SW、风应力、SST、SSH)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计算得到南海SST平均增暖0.5K/decade,海面高度升高6.7cm/decade,表层风场东分量和北分量的变化趋势分别为0.5m/s/decade、-0.04m/s/decade。其中南海SST增暖趋势和海面抬升速率远大于全球增暖和海面抬升速率。 3.对南海SW、SSH和SST的异常场的EOF分析揭示南海SW、SSH及SST的年际尺度变化均表现出与ENSO变异现象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南海SW的第一模态特征表现为海盆尺度的反气旋,是西太平洋反气旋的最西南的一部分。对应的时间系数函数(TCF)滞后Nino3.4指数3个月,相关系数较高为0.90。南海SW的第二模态特征表现为均一化的西南风,TCF与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有一定相关性:TCF超前IOD指数4个月,相关系数达到0.58,表明南海SW第二模态似乎可以用来作印度洋偶极子现象的一个前兆。南海SSH的EOF第一模态特征为沿着南海东边界低水位,对应的TCF滞后Nino3.4指
【图文】:

海峡,海盆,吕宋海峡,台湾海峡


地理概况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地形见图 1.1),总面积约为 3.5×是亚洲大陆,东临菲律宾群岛,南面是印度尼西亚,东的平均水深约 1200 米,最深处超过 5000 米,超过 100菱形海盆约占总南海海区的 1/2,南海南部和西南部是宽北部湾到台湾海峡是相对较窄的陆架区,,其水深大多浅于央海盆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切变,海盆中散布着众多的珊瑚加显著。南海通过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通过吕宋海峡洛和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通,通过卡里马塔海峡与爪海峡与印度洋相通。在这些海峡中吕宋海峡最深(~25平洋进行水体交换的主要通道。台湾海峡

夏季表层水,方国,南海,环流


7 月达到强盛期,主要源于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并受印度夏季风的影响;风速最大出现在南部越南东南外海;风应力旋度东南为负,西北为正。图1.3 南海冬季和夏季表层水平环流(方国洪等,1998)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731.1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庆龙;南海环流要素时空分布特征的数值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04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04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