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29 12:12
【摘要】:边缘海有机质来源的定量估算是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黄海作为一个重要的碳汇,其沉积有机质来源复杂多样,且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同。正构烷烃是一种常用的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物。但是目前对整个南黄海区域正构烷烃的分布仍不清楚,不能确定正构烷烃的组成能否作为辨别南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的准确指标。本文对南黄海6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它生物标志物指标(陆源正构烷烃与甾醇之比)进行对比,讨论正构烷烃的来源及其对南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 南黄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C_(15)~C_(35)的正构烷烃含量较高。正构烷烃多呈现双峰群分布,前峰群短链烷烃(C_(15)~C_(21))主峰碳为C_(18)或C_(19),无明显奇偶碳数优势,主要来自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但也不排除石油污染的影响;后峰群长链烷烃(C_(25)~C_(35))主峰碳为C_(31),C_(29)次之,具有奇碳数优势,主要来自于陆地高等植物。正构烷烃总含量整体上呈现出近岸低值、中间海域高值的分布,范围较大较明显的高值区分布在南黄海的中部;海源和陆源正构烷烃在黄海中部都有高值分布,主要受中部细颗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及较低的沉积速率的影响。苏北近海老黄河口附近海源和陆源正构烷烃分布的差别主要是二者来源不同所致。其中,海源正构烷烃含量与正构烷烃总含量分布类似,均显示了明显的近岸低值、中间海域高值的趋势。 正构烷烃各参数指标:CPI(碳优势指数)、ACL(平均链长)、P_(mar-aq)(C_(23)+C_(25)与C_(23)+C_(25)+ C_(29)+C_(31)之比)、ΣT/ΣM(陆源、海源正构烷烃含量之比)、TAR(陆源、海源优势正构烷烃含量之比)以及ΣT/1.5ΣB(陆源优势正构烷烃与菜子、甲藻甾醇含量之比),它们的分布均指示在南黄海北部山东半岛近岸海域、老黄河口附近及苏北近海区域的陆源输入影响强烈,南黄海中部、东部及南部的陆源输入影响较弱或以海源输入为主。ΣT/1.5ΣB在南黄海北部近北黄海区域分布的高值区没有像CPI、ACL、ΣT/ΣM及TAR那样明显,可能是由于北部海区的细菌作用以及此区域水深的影响,短链正构烷烃在此区域的降解程度可能较大。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参数指标CPI、ACL、P_(mar-aq)、ΣT/ΣM、TAR以及ΣT/1.5ΣB指示陆源、海源有机质的分布模式相似,它们均可用于指示南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的相对趋势。
【图文】:

分布图,黄海,表层沉积物,分布图


贡献[56]。对黄海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表明,黄海的浮57-58],因此以硅藻的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43,53]和甲藻的来代表海洋浮游藻来源(海源有机质)。以二者之和作7+C29+C31代表陆源有机质,得到新的指标 ΣC27+29+31/)(简称 ΣT/1.5ΣB)。这些甾醇类生物标志物不受石干扰,因此新指标 ΣT/1.5ΣB 可以较好地评价沉积有机积环境及沉积来源沉积物分布

现代沉积物,黄海,沿岸流,老黄


图 1-2 黄海现代沉积物输送路线图[59]流;JCC-江苏沿岸流;SKCC-西朝鲜半岛沿岸流;CRFW-长台湾暖流)积物运移模式见图 1-2[59]。在注入黄海的河流携带沉积物占据了主要地位,既有从渤海通过沿岸流运形成的沉积物(老黄河三角洲)经过再悬浮后的沉的黄河来源泥质从早全新世以来向南推进[60,64],一些更远的南方,沉积在济州岛以南的海底。现代黄河沉上限制在 36 °N 以北以及 124 °E 以西,在东部影响积物远少于现代黄河,老黄河在全新世大部分时期泛的影响是在晚全新世时期。大部分长江沉积物限,只有一小部分能向东跨越 250 km~300 km 的距离被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莹,张经,于志刚;渤海柱状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分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袁业立;郭炳火;孙湘平;;泛黄海海区的物理海洋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3 贾国东,彭平安;有机生物地球化学与晚新生代古全球变化研究[J];地学前缘;2005年02期

4 谢树成,梁斌,郭建秋,易轶,R.P.Evershed,D.Maddy,F.M.Chambers;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相关的全球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3年05期

5 张枝焕,陶澍,吴水平,叶必雄;天津地区表层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化合物的成因分析[J];地球与环境;2005年01期

6 郭志刚,杨作升,陈致林,毛登;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分析[J];地球化学;2001年05期

7 张枝焕,陶澍,沈伟然,叶必雄,吴水平,施治,潘波,张震,李玉,丁立强;天津地区主要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饱和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J];地球化学;2004年03期

8 朱纯,潘建明,卢冰,扈传昱,刘小涯,叶新荣,薛斌;长江、老黄河口及东海陆架沉积有机质物源指标及有机碳的沉积环境[J];东海海洋;2005年03期

9 王俊;黄海秋、冬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3年01期

10 王俊;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605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05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1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