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琼东锋面混合特征及其参数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15:41
【摘要】:海洋锋面是海洋中不同性质水系或水团之间的过渡带,广泛分布于急流边缘区域、正压和斜压不稳定的中尺度涡的边缘区域,或广泛分布于陆坡、上升流等海区。当海洋锋面受到风强迫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时,锋区流速切变增大,辐聚、辐散过程变强,并伴随产生次中尺度过程与混合效应,这些过程能显著改善跨锋面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于深入开展海洋动力学、海洋能量、热量和物质收支平衡、陆架锋面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利用六年(2012年-2017年)卫星遥感资料,表明琼东锋面在冬春夏季的年平均锋面中心线都处于50 m-100 m等深线之间。锋面强盛于冬季,春夏季锋面强度逐渐减弱,至秋季时锋面基本消失,秋季末开始在海南岛东北部形成微弱锋面。随着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SST平均值逐渐降低,但SST梯度平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基于2012年夏季琼东海域的断面调查资料,分析整个观测期间的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通过提取锋面,结合海温和风场数据,分析琼东陆架海温锋面的不同水层及断面,探究其分布情况、混合过程及其参数化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琼东陆架海的锋面主要分布在50-100 m等深线之间,且100 m等深线附近的锋面为强锋面区。强温盐锋面主要发生在25 m以浅,最大的强度锋面出现在14 m左右。琼东锋面区域夏季混合率最大量级为10~(-3)m~2s~(-1),约比大洋平均值高2个量级,且高值主要分布在锋轴线附近和接近海表处。通过对比四种参数化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混合率参数化方案K_p=10~(-4.427)·Ri~(-0.9928),与现场观测数据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可以较好描述夏季琼东陆架海锋区混合的主要特征。
【图文】:

站位,现场观测,星号,等深线


2012 年 7 月 13-20 日现场观测站位:灰色为陆地,虚线为等深线,星号Distribution of the observed stations from July 13 to 20 in 2012.The grayand the dotted lines are isometric lines, and the stars are the station.理方法D 数据处理D 通过自身携带的压强探头和温度探头,,可以获取观测水体的导率则是由电导池测量获得。海鸟系列 CTD 有专门软件(g-Win32)进行数据处理。利用软件处理数据时,首先需要确定仪型号的标定文件。数据处理一般经过数据转换、滤波、滞后数据平均和其他相关要素计算,最终导出温度、盐度、密度等DCP 数据处理CP 是用声学换能器作为传感器,放置探头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海流运动的散射体反射形成的回波,再被仪器接听,由多普勒

示意图,海域,示意图,年变化


图 2-2 海域划分示意图Fig. 2-2 The diagram of the division of the sea温度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温度的年变化算两个海域内 2012 年-2017 年六年平均的各月 SST 的多统计各个区域 SST 逐月的年变化过程。陆架海域和外海海表 3-1 两个区域内各月 SST 多年平均值及差值统计表(单位:℃)he statistical tables of multi-year monthly average and difference ofregions.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9 月 10 月 8 22.51 23.83 26.17 28.56 29.45 29.36 29.33 27.99 9 23.54 24.98 27.19 29.18 29.82 29.69 29.45 28.10 1.03 1.15 1.02 0.62 0.37 0.33 0.12 0.11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宇;陈桂英;尚晓东;梁长荣;;南海中部上层海洋湍流混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参数化模型[J];海洋学报;2015年05期

2 谢玲玲;张书文;赵辉;;琼东上升流研究概述[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4期

3 卢著敏;陈桂英;谢晓辉;许旭旭;尚晓东;;夏季南海北部海洋混合的微结构特征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4 谢玲玲;熊学军;杨庆轩;张艳伟;;LADCP配置文件和数据质量控制的参数设定[J];海洋技术;2009年01期

5 孙成学;刘秦玉;贾英来;;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邓松,钟欢良,王名文,云风娟;琼海沿岸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J];台湾海峡;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嘉宁;陆架海垂直混合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刘传玉;中国东部近海温度锋面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曹智勇;琼东区域海洋锋面的次中尺度过程[D];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

2 宗晓龙;琼东陆架海湍流混合的观测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3 张效谦;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内波与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王磊;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海洋锋及锋面涡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09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09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