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全固态离子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探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02 16:24
【摘要】:随着近年来工农业的发展,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水域中的离子检测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全固态离子传感器法是实现各水域中原位长期离子检测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深海复杂环境中的离子检测,全固态离子传感器法更显出其独特的优势。海底热液系统是海洋的巨大宝藏,蕴藏着人类生活所需的许多资源。但由于热液喷口附近化学环境恶劣,目前能用于热液离子探测的化学方法较少。因此,研发一种既能用于不同水域离子原位检测,又能用于海底恶劣环境下热液探测的全固态离子传感器,对于水域污染评估和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本文利用电化学方法,以铅膜为中间层,PbSiO_3为敏感膜,制备了全固态Ag/Pb/PbSiO_3硅酸根离子传感器。该传感器响应机理来源于敏感膜表面与待测溶液之间可逆的离子交换反应和金属与膜之间的可逆电子交换反应。利用电子扫描电镜和电化学分析对传感器进行性能表征分析发现,传感器表面覆盖一层直径约为0.2-0.5 μm的颗粒薄膜,传感器对硅酸根响应的线性范围为10~(-1)-10~(-5)M,线性拟合斜率为-33.35~-3 1.77 mV/decade,响应时间为5 s左右,电阻抗约为65Ω,重复好,对NO3~-、SO_4~(2-)、CH_3COO~-、CO_3~(2-)和PO_4~(3-)等多种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除此之外,Ag/Pb/PbSiO_3硅酸根离子传感器体积小(直径约0.4 mm,长约2-3 cm),操作简单,易于集成,能够在野外环境下实现自容/在线式原位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本文介绍了全固态pH、Eh、H_2S和Ag/AgCl参比传感器的组装及标定方法。中国大洋341和4911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探测过程中,将该多参数化学传感器结合商业传感器(温度、甲烷、浊度、CTD传感器)搭载在摄像拖体上,在海水深超过2000 m的水下进行连续原位探测。在已知龙热液羽状流区,pH、Eh和H_2S传感器分别显示出18、49和98 mV的电位异常,表明该多参数化学传感器在热液羽状流区会出现电位异常;在西南印度洋未知区域,该传感器显示了轻微的异常,暗示该处可能存在热液羽状流。在应用过程中,所有化学传感器电位异常处都与商业传感器对应。应用结果表明,多参数化学传感器能够快速响应热液羽状流引起的海水化学环境异常,是深海热液探测的有效工具。
【图文】:

电化学传感器,基本原理


关系的可识别电信号,从而来定性或定量分析被检测物质含量的装置或者器件逡逑[30],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如图1.1所示。首先将具有识别功能的材料固定在基材的逡逑表面从而形成相应感应元件;当感应元件与目标物质发生反应时,将获得的反应逡逑参数转化成感应信号;装置中的转换器将接收到的感应信号转化成可测量的电信逡逑号,然后把所获得的电信号通过电子系统进行二次放大处理后输出并由显示器记逡逑录下来。由于该电信号与目标物质浓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可以根据它们之逡逑间的线性关系对目标物质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31]。离子选择传感器是表示一逡逑种对某种特定的离子具有选择性的电化学传感器[32]。其中pH电极是最早且至今逡逑研究最多的离子选择传感器,其原理基体上是以不同敏感膜对H+具有选择性从逡逑而测定溶液的pH值。1906年,Cremer和Haber等人首次研制成pH坡璃电极[33】,逡逑并随其配套仪器的完善而投入使用。随后,各种固态氧化物pH电极逐渐研制出逡逑来[34-37]。该传感器具有技术设备简单,易于制备,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不破逡逑坏样品等优点。逡逑>邋1邋^邋:邋-ir^-逡逑■逦U逡逑目标物质逦感应元件逦换能器逦电信号逡逑图1.1电化学传感器的结构及其基本原理[31]逡逑Fig.邋1.1邋The邋structure邋and邋mechanism邋of邋electrochemical邋sensors.逡逑除以上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法、色谱法外

示意图,羽状,热液,流形


海底热液系统是岩石圈与大洋(水圈)在洋脊扩张中心、岛弧、弧后扩张中逡逑心及板内活动中心发生热和化学交换的产物[48]。一般来说,海底热液系统由三个逡逑部分组成:补给区、反应区和释放区[49]。如图1.2,岩浆沿通道上涌,在海底形逡逑成了新的洋壳。冷海水从洋壳断裂或微裂中向下渗透,下渗过程中被岩浆等热源逡逑加热,从围岩中淋滤出的铜、锌、铁、锰、铅、硫、硅等元素,枿后又沿裂隙上逡逑升从海底喷出,形成烟囱体结构(即黑烟囱)及热液羽状流t50*51l。逡逑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紫靖;韩喜球;王叶剑;邱中炎;;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48′N附近热液羽状流水化学参数异常和颗粒物成分特征[J];海洋学研究;2017年04期

2 E.T.Baker;D.A.Tennant;R.A.Feely;G.T.Lebon;S.L.Walker;陈升;;从野外和室内实验室两方面研究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尺寸和成分对光学后向散射测量的影响[J];世界地震译丛;2019年02期

3 郭双喜;鲁远征;岑显荣;屈玲;Sharon L.Walker;周生启;;东北太平洋Explorer Ridge热液羽状流位温浊度异常和物质能量通量估算[J];海洋学报;2017年12期

4 夏建新;韩凝;任华堂;;深海热液活动环境场参数及模型分析[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5 杨作升;范德江;李云海;王厚杰;;热液羽状流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0期

6 陈小丹;梁楚进;董昌明;;西南印度洋龙(方斤)热液区羽流信号的检测与通量估算[J];海洋学研究;2015年04期

7 雷吉江;初凤友;于晓果;李小虎;陶春辉;杨克红;;劳盆地热液羽状流颗粒物微区特征及指示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韩同刚;童思友;陈江欣;徐华宁;杨力;王忠成;;海底羽状流探测方法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年05期

9 周建平;陶春辉;金翔龙;李怀明;邓显明;顾春华;何拥华;;集成深拖与AUV对洋中脊热液喷口的联合探测[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5期

10 纠海峰;庞硕;韩冰;;热液羽状流模型的建立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升;陶春辉;李怀明;陈永顺;周建平;吴涛;;热液羽状流的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宝石山”热液区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派记者 王自X;“蛟龙”在“卧蚕”新发现7处烟囱群[N];中国海洋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陈瑜;379天,3千米深处 创多项纪录的锚系经历了什么[N];科技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纠海峰;基于水下机器人的热液羽状流自主搜寻定位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2 陈升;洋中脊热液羽状流找矿标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潘依雯;海底热液探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与海上试验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荣荣;全固态离子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探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9年

2 陶卓;热液探测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海试应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温竹青;基于FLUENT的深海热液羽状流流动模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林材;海洋微生物Fulvimarina manganoxydans新型磷酸酶FM2382的克隆表达及性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12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12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8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