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渤海西岸风暴潮预报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14:25
【摘要】: 渤海西岸是风暴潮灾害多发区,建国以来共发生严重的风暴潮灾害7次,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发生5次,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强度和灾害损失也越来越大,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影响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灾害。因此,加强风暴潮预报的研究,预防和减轻风暴潮灾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气象科学和海洋水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951~2004年《台风年鉴》和黄骅港等验潮站观测的1985年至2004年20年的风向、风速、逐时潮位等资料,对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强冷空气配合气旋是造成渤海西岸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偏东大风增水和天文潮叠加是造成风暴潮的直接因素;风暴潮和天文潮汐都有半日潮现象。通过计算每日最大潮位的平均值,得出每日平均最高潮位和最高潮位出现的时间。利用多年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完全预报方法研究影响渤海的台风和冷空气大风与增水的关系,建立渤海西岸风暴潮预报模型,通过台风或冷空气配合气旋影响时增水值的计算,结合天文潮汐资料,做出最高潮位预报。根据渤海西岸自然地理、防潮海堤建设和沿海经济布局情况以及当地警戒潮位来预测在不同潮位高度情况下的影响区域,提出防御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渤海西岸致灾风暴潮一般每隔5~7年发生一次,最大间隔13年,最小间隔2年,且发生强度、频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明显加大。渤海西岸致灾风暴潮有台风和强冷空气配合气旋两种天气系统。 (2)七次风暴潮灾害都集中发生在农历上半月的初四、初五和下半月的十五、十六、十七,这时正值渤海西岸天文大潮期,天文潮汐在产生风暴潮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天气系统影响与天文大潮叠加,潮位超过警戒潮位时,才发生风暴潮灾害。 (3)有风暴潮日和无风暴潮日的潮位日变化位相基本一致,都存在半日潮现象,即每天有两个高潮位和两个低潮位。前半日,有风暴潮日潮位上升较快,比天文潮汐早3小时左右,且高潮位维持时间较长,最高潮位较涨潮前高2-3米;而落潮相对缓慢,落潮后最低潮位较最高潮位低1-2米。后半日,有风暴潮时和无风暴潮时达到最高潮位时间相同,上升和下降幅度相当。无风暴潮时,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落差较大,一般为3米左右;有风暴潮时,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落差较小,一般为2米左右;有风暴潮日比无风暴潮日最高潮位高1米左右。分析风暴潮当日逐时风向资料发现,偏东风分量较大且维持时间较长时,产生的增水较大,而东风分量较小且维持时间较短时,产生的增水较小。 (4)台风是造成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台风移向、路径、强度、持续时间对风暴潮的产生及其潮位高低起关键性的作用。根据统计分析,进入渤海的台风路径有三条,一是台风进入渤海后直接北上在东北平原登陆;二是台风进入渤海后西进在华北平原登陆;三是台风进入渤海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在辽东半岛登陆。 (5)渤海西岸呈准南-北向,引起增水的主要风向为偏东风,而增水的量值主要与某一时段的平均风速和大风持续时间有关。贝加尔湖冷空气从偏东路径南下,与其南边强暖湿气流在38°N附近交汇对峙,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气压场形势。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致使冷锋维持20小时以上,造成渤海海峡长时间偏东大风天气,当与天文大潮叠加时,,引发渤海风暴潮灾害。结合实况资料和各种预报产品,预报沿海平均风速,然后计算海面平均风速和平均东向风速,根据平均东向风速计算增水极值。 (6)通过对1965年以来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回报,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当,最大误差18cm,最小误差2cm。表明此种方法对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潮位有较好的预报能力。预报时所用的资料都是黄骅港潮位资料及常规气缘资料,较为容易获取,适宜操作,是基层台站较实用的预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7)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预报风场进行细化,可以每小时输出一次结果,空间分辨率可以精确到20km以内。根据台风中心气压、中心风力、移动速度及移动路径,冷空气大风的风向、风力和持续时间,计算天气系统在渤海西岸造成的增水值。经过改进后,预报时间密度、空间密度和精度大为提高。
【图文】:

沧州市,概况


沧州市沿海概况图

渤海湾,概况


渤海湾沿海概况图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郎喜白;;201003号台风“灿都”分析[J];海洋预报;2011年03期

2 真朱米;;北海市城区北部海堤的风潮组合分析[J];广西水利水电;2011年03期

3 黄彬;陈涛;康志明;向纯怡;;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4 郑杰;;5612号台风增水过程的两种数值模拟方法比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19期

5 黄荣根;;台风:祸兮? 福兮?[J];科学24小时;2011年Z1期

6 莫庆华;;水坝堤防堵口的施工技术[J];大众科技;2011年07期

7 王公伯;李广雪;徐继尚;;近海人工岛稳定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8 梁若皓;樊彦国;;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和可持续发展问题[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S1期

9 ;风波湍流研究取得进展[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10 王宏;李建芬;裴艳东;王福;商志文;田立柱;范昌福;陈永胜;刘志广;车继英;宋美钰;耿岩;姜兴钰;苏盛伟;王海峰;;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萍;郭丽霞;张婉莹;侯书勋;;唐山沿海风暴潮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吴明月;周连科;边清河;;沧州沿海风暴潮气候统计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任鲁川;黄海军;尹宝树;别君;;黄河三角洲沿岸地区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景华;李云川;;经渤海影响河北的4个台风低压的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丽娜;靳军;;温带气旋诱发渤海湾风暴潮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王万筠;殷海涛;徐明娥;刘建军;;两次气旋影响风暴潮过程的天气学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晓慧;盛春雁;邵滋和;;青岛沿海风暴潮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连友;居丽玲;卢宪梅;孙素丽;;秦皇岛海域风暴潮天气的分析和预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刘学萍;武强;;烟台特大风暴潮灾害成因及应急服务[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魏飞;;青岛市海洋风暴潮防护工程与保险减灾[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孔华 通讯员 卢绍琨;广州积极防御20年一遇风暴潮[N];广东建设报;2009年

2 马荣彩;山东无棣积极防范风暴潮[N];中国海洋报;2010年

3 记者 张丽辉;沧州首创国内沿海风暴潮预报技术[N];河北日报;2006年

4 记者 侯小健;假如海甸岛被潮水淹没……[N];海南日报;2009年

5 张红梅 通讯员  王波;春入阡陌抢农时[N];威海日报;2007年

6 ;加强防御风暴潮工作[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刘涛 黄驰;烟台公路局多项措施应对风暴潮[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李江天;要求沿海各市做好防御风暴潮和海浪准备[N];辽宁日报;2007年

9 王玉君;山东联通抗击风暴潮保通信畅通[N];人民邮电;2007年

10 陈建军;风暴潮“卷”走獐子岛600万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领娣;中国灾害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研究——以风暴潮灾害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杨桂山;中国海岸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1年

3 胡蓓蓓;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娟;岛屿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福;渤海湾海岸带~(210)Pb、~(137)Cs示踪与测年研究:现代沉积及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孙峥;城市自然灾害定量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邓健;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柏春广;江苏中部海岸全新世中期温暖期风暴潮频率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艳;台风海面风场的动力分析、四维同化及数值试验[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10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宾;渤海西岸风暴潮预报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姜兆敏;有关风暴潮近似解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马进荣;长江口风暴潮流场计算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1年

4 刘娟;汕头地区高分辨率台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任林军;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渔民收入损失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雷晓燕;风暴作用下渤海中污染物(COD)输运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刘猛猛;风暴潮模型中风应力拖曳系数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郝小丽;致灾台风暴潮的长期分布模式及其强度划分[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刘永玲;海浪与风暴潮相互作用对风暴潮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刘青青;台风暴潮分级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1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19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1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