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14:15
【摘要】:莱州浅滩位于莱州湾东南刁龙嘴近岸,为长达16km的沙嘴式水下浅滩,浅滩对莱州湾东部的水动力环境、泥沙输运、海底蚀淤、岸滩演化等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近几年,刁龙嘴东北侧沿岸入海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和小规模浅滩挖沙,打破了莱州浅滩附近的冲淤平衡,并引起莱州湾东部一系列动力地貌变化,对当地的海水养殖及海岸工程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可以为将来本区域的各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政府在莱州湾各种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上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 本文利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利用粒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并重点分析了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水深对比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形地貌演化特征;利用CERC公式计算了莱州浅滩以北海岸带的沿岸输沙率,并根据计算结果定性的分析了不同岸段的冲淤情况;利用Mike21软件中的水动力模块及泥沙输运模块对研究区的潮流场、波浪场和海底冲淤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研究区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潮,潮流性质为不正规半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各站位余流流速在1.4cm/s~5.3cm/s之间。 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砂质粉砂为主,从岸向海,随着水深的增大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基本呈对称分布,由滩顶向两侧粒径变小,分选变差。 研究区整体处于微淤积状态,屺姆岛高角年冲刷量小于2cm,龙口湾基本上处于冲淤平衡状态,界河口至石虎嘴近岸,年最大冲刷量约10cm,石虎嘴至三山岛近岸年淤积量小于12cm,刁龙嘴近岸年最大冲刷量约4cm,莱州浅滩东北侧年最大淤积厚度约2.5cm,,浅滩西南侧年最大冲刷量可达5cm,西北端年最大淤积厚度可达9.5cm,太平湾内基本上处于冲淤平衡状态。 由于莱州浅滩的阻挡,涨落潮流在浅滩顶部流速较大,在浅滩两侧形成了大致对称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环流,环流中心的流速较小;在浅滩滩顶处波浪发生破碎,浅滩南侧潮流及波浪等水动力条件均较弱,浅滩对其南侧海域形成了良好的掩护;偏N向大浪形成的SW向纵向泥沙流在浅滩的阻挡下,在浅滩根部卸载堆积,在波浪的顶推下沿浅滩向NW方向搬运,继续塑造现代莱州浅滩,越过浅滩向S继续搬运的泥沙量较少,浅滩南侧海域泥沙输运不明显,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刘亚龙;徐强;宋传广;仲少云;杜国云;金秉福;;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关系[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2 王庆,杨华,仲少云,杜国云,张云吉,高光辰;山东莱州浅滩的沉积动态与地貌演变[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3 杜国云;王庆;孙祝友;;莱州湾东岸陆海相互作用与海岸缓冲区[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4 金鹰,王义刚,李宇;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尹延鸿,周青伟;渤海东部地区沉积物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02期

6 庄振业,鞠连军,冯秀丽,彭学明;山东莱州三山岛—刁龙嘴地区沙坝泻湖沉积和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04期

7 韩春瑞,谭启新,姜玉池,孙岩,刘启荣;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第四纪沉积及古地理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年02期

8 谭启新,姜玉池,刘启荣,韩春瑞,孙岩;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砂金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年04期

9 蔡爱智;刁龙咀海岸的发育[J];海洋与湖沼;1980年03期

10 贾建军,高抒,薛允传;图解法与矩法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J];海洋与湖沼;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龙海;辽东浅滩潮流沉积动力地貌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安永宁;离岸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冲淤特征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建伟;渤海湾西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董超;登州浅滩表层沉积物输运特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宋传广;山东莱州浅滩动力地貌、动力沉积与沉积物重金属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永根;乳山湾沉积动力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董卫卫;莱州湾东岸冲淤演变分析与防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7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27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d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