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黄海前第三系地震层序及构造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16:00
【摘要】:南黄海盆地位于我国与韩国之间的陆架区上,是我国近海海域含油气盆地之一。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上,由海相中、古生界和陆相中、新生界多期沉积叠合而成的叠合型盆地。 由于南黄海前第三系调查与勘探以及研究程度依然很低,目标层的有效资料少,地质结构特征不清、地质演化历史不明,油气远景难以预测。将该区列为我国目前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评价的首批研究目标,是集中研究南黄海及其邻区基础地质、油气地质问题和开拓海域油气资源新区最有效和最现实的途径,也是带动我国北方前第三系油气勘探新领域油气勘探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前景研究工作,这对于在我国寻找新的后备能源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由于本区的特殊地理位置,随着《联合国海洋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实施,为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深入开展南黄海盆地地震地层研究,查明该区新构造特征和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近几年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通过与陆上苏北盆地的对比,结合区域地层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南黄海盆地进行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及地层地质属性分析,建立地层层序格架,研究其地层分布规律及构造演化特征。依据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及其特征,在南黄海盆地共对比解释了T_2、T_7、T_8、T_9、T_(10)、T_(11)、T_(12)和Tg等八个特征波。结合区域地层及构造运动特征,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将南黄海盆地从上至下划分为I、II、III、IV、V、VI、VII、VIII、IX等九个地震层序。 通过对区域地震剖面的综合研究,从建造和改造两个方面入手,初步将南黄海海相层划分为五个二级构造单元,由北往南依次为千里岩推覆带、烟台逆冲带、崂山断隆带、青岛断坳带和勿南沙隆褶带。南黄海海相层发育NEE、NE-NNE、近EW、近SN和NW向五组断裂系统,以NE向、近EW向为主。具有逆断层、正断层、反转断层、逆掩推覆断层四种构造性质。南黄海海相层发育有逆掩推覆、反转构造、潜山与披覆构造及逆牵引背斜四种构造样式。 南黄海陆相中、新生界盆地可划分出烟台坳陷、崂山隆起、青岛坳陷、勿南沙隆起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发育NE、NW和近EW向三组断裂系统。凹陷内具有正断层、逆断层和反转断层等三类构造性质及以张性断块、正断层组合等伸展构造为主的五种构造组合。 南黄海盆地是构造演化经历了六个主要发展阶段:包括震旦系-中奥陶统板块扩张发展阶段、晚奥陶统-志留系板块汇聚发展阶段、中泥盆统-中三叠统稳定台地发展阶段、晚三叠统-早白垩统陆内挤压隆升发展阶段、晚白垩统-古近系陆内断陷发展阶段、古近系-第四系陆内坳陷盆地发展阶段。
【图文】:

位置图,地震资料,地震地层学,地震相分析


图 0-1 研究区位置图工作料的广泛搜集和综合利用研究区所有的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该区的地质情况以及研究情解,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有充分的掌握。搜集已有的地震资料、海上钻孔和陆上钻孔资料,,并对所搜集到的整理和再处理,使其满足研究需要。震地层划分及地震相分析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钻孔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及地震资料与合的方法,追踪地层界面,进行地震层序划分,并确定地震层序的第三系构造特征分析

南黄海,邻区,略图,下扬子板块


利用钻孔资料和地震资料,研究南黄海前第三系地震相特征,分析海相界与陆相中、新生界的构造区划及构造特征。区域地质背景南黄海盆地处于下扬子板块之上,为下扬子板块的主体[9-11]。扬子板块布范围,不同学者和专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和研究具有不同的观点据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所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钻井资料系舜(2008)观点,其大地构造位置如图 1-1。下扬子板块地处大别-苏鲁构造带以南,江绍断裂带以北,夹于华夏板板块之间。在中国大陆东侧有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其西南有印度有印支板块,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程度地影响部的构造背景,也影响着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因此,南黄海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6;P63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忠驭;三水盆地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2期

2 刘斌;赵春满;;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构造特征[J];吉林地质;1991年01期

3 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J];天然气工业;1992年05期

4 陈夙雷;东阳井田构造及其它因素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S1期

5 王冬焕;秦欣;温爱霞;李运国;田亚丽;;桥口构造东翼滚动勘探潜力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4期

6 陈良立;李惠杰;张衍辉;;禹州梁北一号井田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4期

7 李盛富;曾耀明;;喀什凹陷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J];新疆地质;2007年03期

8 时秀朋;李理;龚道好;雷永良;;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的发展与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6期

9 陈名学;;贵州省黔西县官寨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及力学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04期

10 付兆辉;陈发景;刘忠胜;张卫平;程明;张在振;;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缝洞型潜山油气藏构造及储层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永东;栾锡武;戴俊生;任文博;;饶阳凹陷中北部断裂调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范庆荣;李丽萍;葛英豪;;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岩溶陷落柱[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3 栾经辉;;龙永煤田缓倾角断层特征及找煤方向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陈学波;唐荣余;张景发;王恩福;李金森;;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隆坳构造特征与地球动力学[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孙尚如;刘斌;黄郑;徐军;龙国清;;焉耆盆地宝北高陡背斜构造特征研究在早期滚动开发中的应用[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6 杨菲;陈宇坤;闫成国;刘红艳;;埕宁隆起断层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施安才;;潘北矿东区地质特征分析[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8 周雁;胡纯心;;江汉盆地区早燕山期构造特征研究[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朱锐;郭建华;旷理雄;王明艳;;湘中涟源凹陷构造样式与演化史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何仲秋;;龙永煤田昌福山井田煤层厚度、结构变化原因分析[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4队 黄广林;屯留井田构造特征研究[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油气开发获技术支撑[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前第三系地质研究获好评[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周建政;海域油气勘探又有新动作[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刘明;青藏高原找油有了理论基础[N];中国矿业报;2007年

6 记者 童海华;南海发现潜力万亿方大气区[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记者 金小平;物探技术在南黄海勘查中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阶段性成果展示[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田雪莲 滕艳;南黄海经历了6个构造演化阶段[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王婷;承接首批油气资源战略选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03年

2 宋永东;饶阳凹陷中北部构造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沈隽;云杉属木材构造特征与振动特性参数关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4 李瑞磊;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构造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马晖;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特征及其对层序的控制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6 李继东;东濮凹陷构造特征与断块群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于平;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有利聚集条件的地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承金;广西十万山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钟勇;龙门山前缘大圆包地区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马晓鸣;高邮凹陷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艳;南黄海前第三系地震层序及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韦振权;楚雄盆地构造特征与岩浆活动及热液作用[D];长安大学;2004年

3 代寒松;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江华;洛宜—伊川盆地上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D];西北大学;2006年

5 楼达;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复杂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动力学[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张春广;临江南地区深层复杂构造研究及储层描述[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王凤俊;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构造特征研究与区带评价[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强;苏北盆地主要富烃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崔景涛;杏树岗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黄晨;西藏加查地区构造特征及水电工程适应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2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32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6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