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海水入侵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09:38
【摘要】:海水入侵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之一,掌握海水入侵的规律和特征对于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保护以及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海水入侵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监测和客观评价一个区域的海水入侵需要系统、长期的监测数据支持。海水入侵室内物理试验可以相对灵活地揭露不同水文地质条件或水动力条件下的海水入侵运移规律,目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海水入侵研究手段。本文在分析海水入侵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型以无损伤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为主要数据获取方法,从电阻率这一综合电特性参数的角度分析研究了米级尺度上海水入侵的规律和特征,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1)未发生海水入侵时,在获得的电阻率图像上含水层的电阻率值约在60-320Ω·m。受电极布设及含水层密实性因素影响,电性结构整体在0.1m以上区域呈低阻值特征,在0.1m以下区域为高阻值特征。相对上部低阻值区域,下部高阻值区电性结构空间分布均匀。(2)海水的入侵致使入侵区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矿化度升高、电阻率降低,整体上电阻率与矿化度呈负相关关系。在以矿化度1000mg/L作为划分咸淡水的标准时,试验中确定了电阻率值小于24Ω·m的区域为海水入侵区。(3)在海水与淡水水头相同条件下,受密度差和浓度差的控制,海水逐渐向淡水含水层入侵。在电阻率图像上,相对于入侵前的电阻率特征,在海水入侵区存在一明显的空间上连续的楔形体状低电阻率区,该低阻区是海水入侵驱替淡水所致。不同时刻的电阻率图像中的低阻区特征清晰地反映了海水入侵的过程和规律,24Ω·m等值线(面)较好地对应了入侵中咸淡水的分界面。二维和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推断的咸淡水分界面基本呈下凹抛物线型逐渐入侵淡水区。海水入侵范围逐渐扩大,最终趋于稳定。(4)地下水的开采,加剧了海水入侵的程度。不同维度的电阻率图像上反映的海水楔形体的形态和运移规律具有一致性。其中,开采压强最先重点作用于含水层中下部,诱发海水楔形体中部的升锥现象及含水层底部的回退现象,而后着重作用于含水层表面,加剧表面的海水入侵范围,最终海水楔形体不同位置处的咸淡水分界面呈一垂向锋面,稳定在距抽水井水平距离0.1m位置处。
【图文】:
的水槽质量很大,将其置于装有万向轮的试验架上,,便于试验过程中或后期移动装置按照装置示意图制造试验装置,为保证试验架受力均匀,在水槽底部中间位置放置两个千斤顶,具体如图 4 所示。潜水泵潜水泵15cm 170cm 15cm淡水室介质室咸水室连通器连通器淡水放空管咸水试验架+试验轮放空管20cm40cm60cm滤水板 滤水板200cm图 3 试验装置示意图Fig. 3 The experimental setup schematic diagram
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海水入侵运移规律试验研究后用体积法测量流量并读取 U 型测压计水头差;改变出流算公式为:Q lKA t h 为渗透系数(cm/s);Q为出水流量(cm3/s);l 为两个测管之间面积(cm2);t为稳定出流时间(s); h为两个测压管之间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31.2;P641
本文编号:2638819
【图文】:
的水槽质量很大,将其置于装有万向轮的试验架上,,便于试验过程中或后期移动装置按照装置示意图制造试验装置,为保证试验架受力均匀,在水槽底部中间位置放置两个千斤顶,具体如图 4 所示。潜水泵潜水泵15cm 170cm 15cm淡水室介质室咸水室连通器连通器淡水放空管咸水试验架+试验轮放空管20cm40cm60cm滤水板 滤水板200cm图 3 试验装置示意图Fig. 3 The experimental setup schematic diagram
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海水入侵运移规律试验研究后用体积法测量流量并读取 U 型测压计水头差;改变出流算公式为:Q lKA t h 为渗透系数(cm/s);Q为出水流量(cm3/s);l 为两个测管之间面积(cm2);t为稳定出流时间(s); h为两个测压管之间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31.2;P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海忠;冯书才;曾奇;;采用物探方法研究深圳西部海水入侵现状[J];山西建筑;2015年14期
2 陈康;李世峰;张政杰;张晋磊;李晓波;;高密度电法勘探数据三维处理技术及城市勘察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1期
3 曹基富;吴瑞钦;肖子平;张国桃;陈喜;;硇洲岛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J];人民珠江;2014年05期
4 苗青;陈广泉;刘文全;徐兴永;苏乔;于洪军;;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演化过程及成因[J];海岸工程;2013年02期
5 赵战坤;贾永刚;郭磊;刘晓磊;付腾飞;单红仙;;高密度电阻率探针原位监测海水入侵过程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5期
6 杨振威;严加永;刘彦;王华峰;;高密度电阻率法研究进展[J];地质与勘探;2012年05期
7 李忠心;何东;杜中;;丹东海水入侵区域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何丽;李福林;陈学群;张克峰;黄海东;;海水入侵室内着色示踪剂干扰试验[J];水资源研究;2010年02期
9 刘冀闽;师沙沙;韩涛;;电导率法在海水入侵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唐心强;左风华;王虹;大年邦雄;;地下水位升降和抽水对海水楔影响的实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638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388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